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访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魏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河北文学应该如何发展、怎样繁荣?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魏平。
魏平说,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作家是人民的作家。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随着经济利益的影响和信息传播渠道的高速化、科技化,一些作家“随波逐流”,变得浮躁不安、功利熏心,无病呻吟、无端臆造现象层出不穷,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直接或间接降低了文学本身的价值。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批评了这些现象,也告诉广大作家艺术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写什么、怎么写。这是方向,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要把“筋骨精神”贯穿到文学创作之中。所谓筋骨,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家本身,作家不关注人民、反映人民、讴歌人民、服务人民,就是没了筋骨;二是作品本身,这里面涉及价值观、思想性、影响力。作品没了筋骨,难以传世。河北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坚韧的“筋骨精神”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弘扬真善美、讴歌最美人民大众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来,河北文坛涌现出的铁凝、“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名家,以及新近崛起的“河北四侠”(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他们创作的风格、题材、技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反映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筋骨精神”是河北文学的传统,要坚持和延续这种精神。只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作家之名。
要让“文学温度”暖到人民的心坎上。所谓“文学温度”,涉及语言、情感、价值、历史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震撼力以及对人的触动和教育。作为作家,应该学会站在人民的角度写作品、反映问题,不能逃避对正邪、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共鸣是温暖民心的一剂良药,更是衡量文学作品持久力和生命力的“真实试卷”。作为一名作家,要把握好轻与重、大与小的关系,不能被功利诱惑,更不能被浮躁左右。要用文字说出人民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人民想要的表达,让“文学温度”真正暖到人民的心坎上。
要把“道德观念”溶解到文学创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今年5月23日,省委书记周本顺在与我省文艺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大德之人才能出大家之作。”各级领导对文学事业给予了莫大的厚望,同时也说明,文学从来都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担负着滋养人民心灵和托举社会道德的神圣使命。道德问题,不但涉及作家本身,更涉及作品本身。只有明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作家才不辱使命,这是职业道德。我省已故作家贾大山,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分开,这就是作家道德的有力佐证;“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文化的感召力胜过千军万马,而这种影响力的体现,文学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