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摄影人戚辉用镜头为冀东抗战老兵立传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和此前的无数个周末一样,一大早,唐山摄影人戚辉便驾车出发,又一次踏上了寻访之路。
从2014年7月开始,戚辉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做同一件事——寻访迟暮之年的冀东抗战老兵,用相机为他们拍下影像资料,并撰写文字记录。至今,他已经拍摄了80多名老兵,为的是给社会留下一份真实、生动的史料,也让老兵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尊重。
寻访——
为老兵拍照是和时间赛跑
戚辉拍摄抗战老兵并非偶然,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这一群体,并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从1938年冀东武装抗日暴动,到建立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再到1945年大反攻,冀东人民坚持抗战8年,立下了不朽功勋。我们身边众多默默无闻的抗战老兵,正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60余载岁月过去,当年为抵御外辱而浴血奋战的老兵们已是风烛残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还能有多少老兵在世?如果他们的事迹不为人知,将来我们拿什么向后人讲述冀东抗日?”为了不给历史留下遗憾,戚辉将镜头对准了这些走过抗战烽烟的老人。
然而,寻访老兵的过程异常艰苦。“线索大多是通过亲友和热心人士辗转获得,往往只知道老兵住在哪个村庄,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戚辉曾经在凌晨出发赶到一个小山村,却由于老人的家属不同意拍摄无功而返;也曾独自一人在电闪雷鸣的山路上奔波,一天寻访下来,回家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我拍摄的老兵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也已经82岁。”戚辉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为他们拍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有的老人在约好拍摄的第二天住进了医院,有的在拍摄完成后不到半个月去世……”因此,每次为老兵拍完照,戚辉都会尽快将照片冲洗出来并制成光盘给老人送去,看到他们欣慰的笑容才放下心来。
致敬——
永不褪色的铁血荣光
为国舍生死,报得民族仇。13岁跟随父亲打鬼子,一家4口先后参加八路军,曾身受重伤被当作死人送往太平间,第二天却奇迹复活,右腿留下永久残疾……这是滦县后店子村83岁老兵何恩的抗战经历。12月13日,面对戚辉的镜头,老人缓缓举起右手,神情凝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尽管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老兵们的军人风采依旧。一提起打鬼子,他们的眼睛都熠熠生辉。”在戚辉看来,为抗战老兵拍照与给普通人物摄影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把老兵们舍身救国、不怕牺牲的铮铮铁骨展现出来。“这些为了民族解放而倾洒热血的人们,是值得后世铭记的人民英雄。”
玉田县的王永贵是戚辉拍摄的第一位老兵。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中历经枪林弹雨,获得了很多荣誉。退役返乡后,尽管生活清贫,老人却无怨无悔,“从打鬼子那时起,就没想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们够万幸了!”
“每一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戚辉说,老兵们回到原籍后大多务农为生,有不少人因为伤残、贫穷而终身未婚,无子无女,晚年生活十分困窘,但他们始终怀抱一个执着的信念,就是信仰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图胜千言。我要用镜头把老兵们最真实的境况记录下来,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们虽是无名英雄,却以无私、无畏、无悔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救助——
老兵们更需要心灵慰藉
12月14日下午,戚辉和多位爱心影友来到滦县北王庄村,看望生活艰苦的抗日老八路、92岁的李永昌夫妇,为他们送上新买的棉衣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老人在寒冬里倍感温暖。
“与经济资助相比,老兵们更需要心灵慰藉。他们不怕贫困,不怕死亡,却怕被遗忘。”在探访抗战老兵的过程中,戚辉对此深有体会,“有的老兵住的是震前盖的旧砖房,有的老兵连冬天买媒的钱都没有,他们却从未向我们提出过困难,唯一的愿望是把胸前佩戴的军功章拍清楚!”
在戚辉的倡议下,唐山众多民间摄影人和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起来,多次慰问生活困窘的抗战老兵,不仅提供物质救助,还为他们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抗战老兵已经风烛残年,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渴望生命最后的尊严。现在许多年轻人不了解这段历史,走到这些老人身边,跟他们聊聊天,耐心地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就是对他们的尊重,是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与传递。”戚辉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老兵们举办一个影展,唤起更多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戚辉:
为史存真是摄影人的责任
今年44岁的戚辉是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的一名职员,从小热爱摄影,经过不懈努力,28岁便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3岁考取国家高级摄影技师,37岁当选中国艺术摄影协会理事,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屡获奖项。
与众多摄影爱好者不同,多年来,戚辉将精力投入到纪实作品的拍摄中。他曾经连续14年拍摄滦州皮影,连续15年拍摄潘家口水下长城,连续6年拍摄南堡运盐工。“我希望用相机记录冀东特有的民风、民情。”戚辉说,“摄影人不能只关注风花雪月,而是要去用镜头去感悟生活,为史存真,并为那些弱势群体鼓与呼,这才是摄影人通过创作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情愫所在,更是摄影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精品力作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