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40年,见证唐山减灾意识更牢、人心更暖

28.07.2016  16:05

  本报记者    周  亮    曾庆民    通讯员    刘国祥    程  芳

  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这个放在全国都极具特殊性的单位,是唐山大地震的产物。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

  李冬梅,是这场灾难中年龄最小的高位截瘫患者,当时年仅13岁。

  13岁,如花似玉的年纪,本应在海阔天空的世界翱翔,却被硬生生地困在床上。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年轻的生命茫然无助、不知所措。40年的截瘫疗养院生活,在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细心指导和关爱下,如今的李冬梅手握残疾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类体育赛事的36枚金牌,不断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40年,和李冬梅一起成长的,还有这座创造了浴火重生奇迹的城市。唐山市正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用更牢的意识、更暖的人心,为这座城市筑起防灾减灾救灾的钢铁骨架。

   40年凤凰涅槃飞速发展  防灾减灾体系如椽大笔写平安

  大地震后,党和政府给予唐山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唐山人民也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使新唐山拔地而起。苦难更显出幸福今天的来之不易。正因此,唐山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部署。各级政府在此项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制,明确机构和人员,落实经费保障。民政、发改、建设、教育等部门通力协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步入机制完善、运行顺畅、应对有力、保障到位、高效务实的新阶段。

  在2011年3月1日《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基础上,2013年起,该市明确提出: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在市、县两级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为该项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以遵化、滦南、玉田救灾库(市级分库)为基础,以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重点,建立起辐射全市的救灾储备体系。”唐山市民政局局长崔敬东介绍,在救灾物资保障上,市民政局与当地食品厂商、大型超市签订应急救灾物资供应协议;在救灾物资紧急运输上,与交通运输局和军分区签订运输合同,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保障。

  与此同时,该市着重抓好关系民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把危旧农房改造纳入防灾减灾工程;在城市,把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按照防火灾、防洪涝、防地震的要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制度,提高生活救助标准,确保他们安全越冬;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政府补助制度,适时提高灾后倒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建立灾害捐赠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抗灾救灾活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动员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开展重建工作。”崔敬东说,“只有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才能回应唐山人民对‘安全宜居’的热切期盼。

   40年人人减灾为人人  百姓安不忘危减灾意识普遍增强

  2012年5月,一段6分钟的地震应急避险视频走红网络。这段唐山英才学校教室监控摄像头拍下的视频,记录了当年5月28日古冶和滦县交界处发生4.8级地震时,该校学生冷静应对、自救互助、有序撤离的真实场景。

  该校师生面对地震时的出色表现,是唐山市民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城乡社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单位防灾减灾处置预案,积极推进预案演练,提高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干部群众对预案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此外,印发全市抗震救灾工作手册,健全防灾减灾队伍,合理设置避灾场所并设立明显标志,为社区配备必要的急救、逃生、照明等器材。同时,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市民避险自救和互救技能。

  丰泽社区不仅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任组长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还设置了防灾减灾工作站,组建了一支由37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深入辖区院落街巷,认真排查危险因素,绘制安装防灾减灾避险平面图、制作防灾减灾知识橱窗,并将社区老孕病残等特殊群体全部登记造册,安排专人负责他们的防灾减灾事项。青青家园社区在设置避灾场所时,请有关专家现场查看、指导,并制定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应急预案、活动安排和工作计划,对社区进行了区域责任划分,保障此项工作扎实开展。繁荣社区不仅在社区内设立了一个救灾物资储藏库,还与附近超市、药店签订了紧急事件优先保证供应协议,确保及时调集物资。

   40年见证生命的奇迹  截瘫疗养院用真情演绎感人故事

  1981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投入使用,同年5月第一批截瘫伤员入住。这是唐山震后兴建的18所截瘫疗养院中最大的一所,承担着地震截瘫伤员的医疗、护理、康复、管理等工作。目前,有120名截瘫伤员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3岁。

  “当年唐山大地震3817名截瘫患者,经过40年的自然减员,还有960名在世。”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介绍说,“按当初一些国际专家的预言,脊椎坏死者的生命不超过15年,但在我们这里,他们已活了40年。

  生命的奇迹得益于疗养院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休养人员之间“战友”深情的互助。

  对无经济来源、工作能力和亲人照顾的地震截瘫伤员,疗养院提供免费医疗和食宿,且每月发放500元-700元不等的生活费。为让伤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康复,疗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和器械。褥疮(压疮)是外伤性截瘫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该院外科医师在治疗褥疮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对经过长期换药、理疗等方法不愈的褥疮患者,采用病灶清除一期缝合术的办法,使伤口一期愈合率达100%。疗养院也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医。

  对于散居在全市的截瘫伤员,疗养院每到夏、冬两季就会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医护队伍,深入伤员家中为他们测量血压、褥疮换药,并赠送常用药品及慰问品。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疗养院的义诊活动已由单纯的疾病诊治发展到全面检查,医护人员累计行程5000余里,千余人次从中受益。

  在大自然面前,再充分的准备也不为过。1976年到2016年的40年间,唐山防灾减灾工作,从毫无防备到全面设防,从顶层设计到全民参与,经历了从一片废墟走向安全宜居的不凡历程。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为唐山综合经济实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如今,这座凤凰之城,正展现出亮丽、繁华、和谐的美好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