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新区”或北京副中心 外交商务部将搬迁
(原标题:“京畿新区”能否辐射京津冀?)
9月23日,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会召开。在讨论京津冀三地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同时,由北京市社科联主管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我国首部临空经济蓝皮书《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蓝皮书”)。该报告提议,应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核心,涉及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区域,组建京津冀临空经济合作区。
这是继在通州、廊坊燕郊、保定传为北京副中心后,专家们试图联合三地打造的“京畿新区副中心”。“涉及到中央部委搬迁难度很大,而且最后需要中央拍板,现在大多只处于建议。”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不过,计划2018年投入使用的北京新机场仍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京畿新区”三个猜想
猜想一:“京畿新区”涵盖2000平方公里。报告提出,要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核心,创新京津冀合作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和协调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资源和职能,空间范围涉及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区域。
猜想二:临空经济区已具备首都副中心功能。报告指出,鉴于北京新机场三地融会的地理位置及临空经济区的各项功能,可以考虑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这既是北京有效治理“城市病”的需要,也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条件成熟。
猜想三:外交、商务等部门可先搬迁至此。报告建议,可优先争取外交、商务、科技、交通等与国际外交相对密切的部门或对交通需求比较敏感的部门整体外迁。
这些部门国际交流、国内交流活动较多,外迁到机场周边,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关回应
发布者:“京畿新区”意义重大
尽管这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发“临空经济蓝皮书”,但对于“京畿新区”的提法却在去年已经出现,主要起草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去年的北京政协会议上曾提出,同时,他也是此次“临空经济蓝皮书”的发起人之一。
对于“京畿新区”他寄予众望。“北京目前的体量已经不适合再次崛起,靠‘摊大饼’的空间模式是解决不了目前的问题的。”他认为,只有依靠外迁,在一个合适的地点,打造类似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空间模式和体制模式,他将目光放在了京津冀新机场上。
连玉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新机场建设比过去任何机会更大、更深远、更持续,那就是构建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的京津冀跨区域京畿新区”。
此外,连玉明认为,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京畿新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对此,本报记者电话连线京津冀三地发改委,或许因为此前“副中心”事件的热炒,提到这个问题时,三地的回应均相对审慎。
北京市发改委法规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机场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对于“京畿新区”的建议,他表示2012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刘武君也提出过,但只是建议,“一切都需等待中央的顶层规划。”
天津市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不知情”。
河北方面,“涉及到中央部委搬迁难度很大,而且最后需要中央拍板,现在大多只处于建议。”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过,他认为在顶层设计统筹前,各项提议都是可以的,而且北京新机场覆盖京津冀三地的体量,的确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