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海委员:建议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

04.03.2016  17:54

全国政协委员、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翟志海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大思路和新实践,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福祉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更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要求,打破区域深层次矛盾的隐性壁垒,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呼应河北人民长期以来的强烈期盼,保障京津冀人民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现提出北京市、天津市辖区内重点高校在高考招生中适当增加河北录取名额的建议。.

一、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是贯彻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上讲话(以下简称“2.26讲话”)指出,“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教育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和原动力,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纲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提出,“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教育事业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重要领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方面。让京津冀人民在协同发展中共享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实惠,实现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互利共赢和均衡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纲要》颁布实施后,相比较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互联互通、携手改善生态环境、产业转移深度融合、保险医疗转移接续等多领域取得的明显成效,在教育领域均衡发展上却显得严重滞后,河北人民还没有看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教育“红利”的曙光。因此,提出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既顺应了河北人民关于高考招生问题的强烈诉求,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是破除惯性思维、实现互利共赢的题中应有之义

众所周知,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26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是习近平主席深谙历史文化背景、洞悉三地人民期盼,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殷切希望。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京津的“虹吸效应”“极化效应”越来越大于“辐射效应”“带动效应”,稀缺资源、优质要素、高端人才越来越向京津聚集,河北与京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与区域发展不均衡相伴随的却是河北人民的长期奉献和付出,“把风沙挡在河北,把清风送给首都,把清水送给首都,把污染留在河北”,正是河北人民作出贡献的生动写照。仅就为北京、天津提供生活水源、构建生态屏障方面,承德、张家口、保定三市就作出了巨大牺牲。而在长期承担首都护城河重任中,在奥运会、APEC、“9.3”大阅兵等重大活动节点上,河北更是在资源供给、服务保障、生态承载、安全稳定、人力物力上做出了难以计量的付出,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付出应该得到反哺,损失应该得到补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给予河北人民必要的补偿和反哺合情合理,也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也符合《纲要》提出的“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因此,高考招生在政策上向河北倾斜,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既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要求,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