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需调整制度结构发挥科创"聚宝盆"作用

07.01.2016  16:46

  “北京有两万多亿的GDP,有四五千亿的工业产值,这些在京津冀来讲不算什么”,刘伯正分析,但是北京更重要的资源是它的科技创新资源,这对整个京津冀地区都是个聚宝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进行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还要进行制度结构的调整。

  1月6日在河北保定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上,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如是说。

  刘伯正解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不是简单的打通几条断头路,也不是简单的搬迁几个企业。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有着深远的考虑,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布局等一系列问题,也将深刻变革1亿人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表示,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宜的生态关系。比如企业的疏解转移也要尊重企业的实际意愿,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服务与引导。政府应该在三力统筹上做工夫,一拉一推增长企业转型动力。

  京津冀协同涉及经济、空间、制度三大结构调整

  刘伯正指出,京津冀三地正朝着目标同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向迈进。这一过程涉及到三个层面深刻的调整。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刘伯正指出,京津冀三地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但是加在一起不协调。比如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走的是高端路线,高精尖产业结构,而河北的产能过剩和结构过重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一年几千亿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在京津地区转化不多,大部分是孔雀东南飞蛙跳式的转型,所以区域协同性不是特别合理。”刘伯正说。

  其次是空间结构的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中提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三轴就是京津塘、京津、京保石。刘伯正认为,这三个轴向是对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国家将来的生产力布局、城镇化、人口、产业等要沿着这三个轴向分布。

  “多节点是什么意思?就是河北一共11个地级市,这11个地级市均是节点城市,所以叫多节点”,发改委国土所所长肖金成分析,但是河北11个地级市,没有一个可以与北京、天津相提并论,所以要通过增长极的培育,让这些节点能够提高,总量做大,质量做强。

  第三是制度结构的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到大量的体制、机制、政策和管理的问题。

  刘伯正举例称,比如在大兴、固安交界处要建立北京第二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合作区。这个临空经济合作区是共建的,这个园区谁来管理呢?是共管还是托管? 入驻到这个园区里的企业GDP怎么分配,收入怎么分享,环境指标怎么分担?如此一系列的问题,这都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突破。“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 特别需要在这方面迈出步伐”,刘伯正说。

  再例如北京有很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也有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政策一样。但是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到天津高新技术园区,同样的程序还要重新申报,像这样的情况是需要改革的。

  北京要做加法、减法、乘法

  刘伯正表示,北京市正在落实“纲要”,在“十三五”时期将要在5个关键词上做文章。

  首先是疏解,做减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基本上是聚和招的历史,现在我们要瘦身、健体,从聚和招,要走向疏解和构建高精尖”,刘伯正解释。

  其次是强化,做加法。强化首都的核心功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是突破,做乘法。在交通、生态、产业方面要实现率先突破。规划纲要目标里面设立了三个时间节点,2017年、2020年、2030年。

  刘伯正解释,“2017年为什么还要设一个节点目标呢?因为2017年底、2018年初是本届政府任期结束的时候,所以本届政府任期内是有要求的。

  他举例说,北京大红门、天意、动物园批发市场2017年底要实现完全疏解,高速公路断头路要全部打通,2017年底要实现领导机关的率先搬迁等等,所以这方面要有突破性的进展。

  第四是创新,这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北京市早就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北京有两万多亿的GDP,有四五千亿的工业产值,这些在京津冀来讲不算什么”,刘伯正分析,但是北京更重要的资源是它的科技创新资源,这对整个京津冀地区都是个聚宝盆。

  第五是改革。“改革就是突破一些体制、机制管理和政策方面的障碍,也就是说要打破那些隐形壁垒,这是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改革。

  张伯旭提出,“希望国家能够有一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综合改革试点,只有这样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增加京津冀地区对北京企业的吸引力,而不是孔雀东南飞式的‘咏叹调’。

  来源: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