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脉络走向图:现在的"合伙人" 未来的"增长极"
中新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 题:京津冀脉络走向图:现在的“合伙人” 未来的“增长极”
中新社记者 鲁达 崔涛
回眸即将过去的2015年,“京津冀一体化”恐怕是中国最热话题之一。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脉络走向逐渐清晰。
过去的“共同体”
京津冀三地历史上原本就是“共同体”,天津、北京曾隶属河北(直隶),这两座城市都曾作为河北省省会。
明清时期,直隶省设立,范围囊括京津冀三地。1913年,直隶首府正式迁往天津。1928年,北京改名北平,直隶改为河北,北平成为河北省省会。
时间追溯至清朝时期,直隶城市商业与周边地区商贸都很发达。北京形成了多中心的商业区;天津与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开始兴起;河北张家口则成为中俄、蒙汉间茶叶、牲畜、皮毛等大宗商品贸易的转运城市,经张家口运入口内的皮毛等商货,成为天津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
这样,京津冀三地形成水运、陆运相连的城市群以及周边大大小小的集市圈。
随着时间推移,天津发展脚步逐渐落后于北京,而河北强调服务京津,发展减缓,产生“周边塌陷”、“环首都贫困带”等现象。
现在的“合伙人”
京津冀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且三地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同时,区域发展差距悬殊,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中国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三地开始扮演“合伙人”角色,三地分工逐渐明晰。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北京“瘦身”,天津“健骨”,河北既要当好“陪练”,又要“高颜值”,京津冀“合伙人”之路任重道远。
未来的“增长极”
京津冀三地人口相加超过1亿,土地面积共计21.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区,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那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未来会怎样?
有专家预测,到了2025年,北京将是世界上第五大城市经济体。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届时将超过伦敦、东京和纽约。
在环保方面,三地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
在交通方面,三地将建成高效密集的交通网络。日前,天津至保定的铁路开通运营,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轨道网实现“一横”。
在医疗方面,未来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将辐射到天津、河北等地。
在产业方面,三地将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随着环保、交通、医疗、产业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愈发“铁板一块”。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京津冀三地将迎来“万物生长”的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