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联手,探路协同创新
|
7月30日,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内,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北戴河专题展河北展区布展工作即将结束。8月1日,专题展将开幕迎宾。 刘 勋摄 |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在行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河北已启程”。
7月30日,设在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馆的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北戴河专题展展馆内,河北展区布展工作进入最后调试阶段。8月1日,专题展将在此开幕。展牌上频频亮出的“京津冀”字眼,赋予这场已连续举办四年的创新成果展以崭新活力。
与往届由科技部和我省两家主办的方式不同,本次专题展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科技部相关部门、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和秦皇岛市联合承办。展览将从战略部署、地方行动、技术支撑三个角度,展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成功案例。同时举办节能环保暨大气污染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会,以展示促交易,以推进先进适用成果交易和转移转化。
“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专题展的主题词,将这场“老展会”的“新特点”彰显无遗。
“形式依然是以展为主,但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对接互动,才是本次专题展最值得期待的精髓所在。”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表示,专题展的各项展示内容均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紧密相关。“协同创新,需要明确三方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也需要摸索一套切实可行、高效长久的协同机制。”王志欣认为,此次三地携手共举科技盛会,不仅仅是带着既有合作成果展示成就,更是协同联动,在科技创新领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实战式”对接演练。
□本报记者 郭 伟
协同创新,区域角色定位更明晰
7月13日,由北京大学等撰写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对外发布。报告认为,京津冀地区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共六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这一报告特别强调,京津冀区域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有专家提出,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的模型应该是“一中心、两核、三带、多园区”,即形成中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但不管预设模型框架如何,协同创新要真正落地,就必须建设起有效的组织协调体系。
建立联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当这些设想多数仍停留于纸面时,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北戴河专题展以独特的展会形式,短短时间内,促成京津冀三地共同思考协同创新的分工与定位,展会中的对接与磨合,显然成为了一次实质性的组织协调与合作。
京津冀三地展区内,透露出各自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解,这些展会上释放出的信号,不仅是宣告,更是沟通和对获得认同的期盼。
北京展区围绕北京和津冀的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易情况这一主线展开,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发展协同三个版块中,展示了包括“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等在内的多项京津冀科技合作案例。
天津展区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在行动”为主题。“新一代运载火箭”、“星云计算机”等近年来在天津成长出的高科技成果悉数登台。此前,天津市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和京津冀科技走廊,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发展。
“京津冀协同创新,我省将扮演什么角色?可以说,目前我们对自身的功能定位有了更为明晰的把握,而这些内容都将在河北展区中重点体现。”王志欣表示,结合自身特点,对接京津优势和需求,我省将力争成为京津科技创新功能拓展区、京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区、传统产业创新升级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合区和科技开放合作新高地。
科技部则在展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未来时提出,推动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全国转型发展新引擎,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际交往中心和对外重要开放门户。
擦亮招牌,亮底气彰显河北自信
京津冀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分布并不平衡,在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中,我省显然属于“底子薄”的弱势一方。河北是否有能力承接京津高端创新要素的外溢,有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平台,能否实现下一轮新兴产业的聚集与发展?质疑声由此而生。
刚刚布置完毕的河北展区,恰恰像是对这一质疑的一次全方位回应。
“唐车A型地铁列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N型单晶光伏组件”、“‘张杂谷’新品种”……展区内,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34项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以实物、模型等不同形式集体亮相。
这些镌刻着“河北智造”的创新产品,成为我省创新能力最有说服力的明证。
在我省的室内展区现场,一台“霸气外露”的长城哈弗H9实车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据介绍,H9搭载了自主研发的2.0L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排放达到欧Ⅴ水平。
“不要小看这台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多年,但真正依靠自主创新,掌握高端发动机制造工艺的国产车企凤毛麟角。”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长城H9的发动机真正实现了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不仅要让大家看到河北有能力、可以为,更要向大家展现河北有魄力,有所为。”王志欣介绍,近一个时期,我省不断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已取得多方面实质性进展,承载和转化京津科技资源、创新成果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在展区中都将有所体现。
作为承接首都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载体,白洋淀科技城概念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这一位于保定附近,区域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将采取省部、省市、省企、省院(校)、中外共建模式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努力建成融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城市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专题展开幕前,又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接连在我省落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近期正式挂牌,该分园承接了中关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目前已有千方科技等一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几乎同一时间,清华大学(固安)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投入建设,该基地2年内将完成6万平方米中试孵化区、1万平方米综合办公区及3万平方米生活居住区的一期工程建设,可带动一大批清华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孵化产业化。
高新区建设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已建有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承德等5家国家级高新区,沧州、秦皇岛、曹妃甸、唐山开平、迁安、张家口西山、张家口东山、沧州中捷、廊坊龙河、秦皇岛海港、廊坊固安11家省级高新区。接下来,新一批升级高新区将有望在年内获批。
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统计显示,目前我省的技术交易额中,来自京津的已占35%,而这一份额还呈持续增长态势。
共迎挑战,百项成果向雾霾宣战
有人说,雾霾促成了京津冀第一轮“一体化”。话虽是戏言,但不争的事实是,侵扰京津冀整个区域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三地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雾霾生成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雾霾治理的技术方案在哪儿?要寻获答案,唯有依靠科技创新。
正因如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北戴河专题展中指向性最强、内容最具体的展区。这一展区分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和检测预警”、“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等版块。来自京津冀的多项相关技术成果将在展区中推出。
“三年内研发推广100项关键实用技术,谋划实施1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我省提出的科技治霾“双百”示范工程,显然是京津冀携手应对雾霾的重量级举措。
“目前,我省许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已经成熟,本次展会上,我们就将展示新梳理出的适合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60项实用成熟技术。”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丛民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已经投入应用的11项防治技术作为成功案例对外推介。”
我省是钢铁大省,助钢铁产业节能减排,也是科技治霾“双百”工程的重点。本次展会上,唐钢集团“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项目将展示转炉烟气余热高效回收等技术。技术应用后,唐钢通过烧结余热强化换热与高效回收建成25MW烧结余热发电机组,实现了吨烧结矿余热蒸汽回收量70kg以上,年发电量14000万kwh。
此外,我省还将在展区展示“室内空气净化器及PM2.5监测表”等21项由我省企业或研发机构研发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可在不同应用领域监测和治理雾霾。
“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平台”也将作为重点创新成果在我省展区推出。据介绍,2013年4月,在中组部人才局的支持下,“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组织国内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千人”等七十多位国家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家团队成立“PM2.5科研实验专家小组”,小组专家充分利用在国内外已有科技成果和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保定、廊坊分别构建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平台,集高时空精度污染源清单、在线源解析技术、空气质量评估等于一体,可为城市及区域尺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王志欣认为,“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在京津冀范围内共享应用,将为应对雾霾挑战提供有力科技‘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