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定完成后将很快出台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定完成后将很快出台
如果盘点今年两会热点,京津冀一体化肯定是其中的一个。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天津团、河北团开放日媒体关注的焦点。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官员9日分别对媒体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编制形成,审定完成后将很快出台。
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今年,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和规划的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将进一步深化。
规划纲要将出台
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多年却始终停滞不前,但今年市场期待的三地规划纲要将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再进一步。
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京津冀一体化始于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提出的大北京规划。此后,在2004年三地就一些原则性问题达成“廊坊共识”;2005年北京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提出了要求;2006年,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写入“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也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并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整整十年的发展时间,但三地融合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真正的进展则是在2013年之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北京、天津应谱写“双城记”,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从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等7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有领导小组和管委会专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工作,它的顶层设计由国务院推动,有统一的制度和设计,它是按照国务院的顶层设计来推进的,有它的一套体制。”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围绕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河北和北京、天津共同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
“京津冀一体化的细则和时间进程表,两会后有望公布。”宗国英介绍,细则包括交通一体化细则、环保一体化细则和产业一体化细则。其中细则中会列出详细清单,比如产业转移方面,将明确列出北京二环内企业要转移多少,三环内企业要转移多少。交通一体化的清单会具体到现在北京、天津、河北有多少断头路,怎么解决;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厅委、民航总局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都有清单。而时间进程表则会明确每一年京津冀一体化的完成情况,保证2020年京津冀一体化基本实现。
在河北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也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对河北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去年河北参与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很快就会颁布。
“一体化”交通先行
京津冀一体化有望在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年内将出“规划图”。天津自贸区也被批准将挂牌运行。
5日,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京津冀交通协同方案,国务院已经通过,正在进行细化,经过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后就出台,今年肯定出台。
对于一体化过程中交通的基础作用,河北、天津和北京三地的代表都高度重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首先要做的基础设施交通规划的实施,没有交通的对接就没有产业的对接,也没有项目的对接,也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道路设施的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则表示,有了规划图,三地交通布局就有了发展方向。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先行领域,便利的区域交通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事实上,去年以来,三地也都谋划了交通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记者获悉,目前河北省已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联八港八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而北京、天津也都在规划国道、省道、铁路和港口、机场的交通布局,研究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互联互通,“京津第二高铁”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工作阶段。
李树起告诉记者,现在几个大的动脉交通都在全力推进,比如说高铁的问题,高速公路的问题,包括河北到天津和北京的主要省级道路和干线的问题,都实现了互通互联,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都按照道路交通的整体规划全面地推进。
据杨传堂介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确定了一批率先启动的重大项目、工程和政策,第一批有99个项目启动建设。而去年12月26日,国道111、北京到昆明的京昆高速公路第二通道,京港澳高速公路路段扩容这3条路段被打通。
自贸区助力“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的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则是天津自贸区的发展,去年年底,自贸区天津自贸区正式获批。
“天津自贸区是长江以北批的第一个自贸区,虽然坐落在天津,但实际上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的,是国务院批准天津自贸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久将挂牌运行。”宗国英对记者表示,天津自贸区所带动、辐射、服务的重点,不仅仅是天津,更要立足京津冀、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地区,这与国家赋予天津的城市定位是一致的。
对自贸区带来的重大机遇,宗国英指出,接下来将搞好制度对接,把自贸区建设与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紧密结合,使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及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在滨海新区率先推广、就地复制。
同时要搞好产业对接,围绕自贸区的产业特点和产业形态,积极引进相关配套项目,在增强研发转化、金融创新、航运物流、贸易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实现链条式、集群化发展,努力打造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环节转移的重要基地。
在开放对接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领域,积极探索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扩大开放。
据了解,金融业的开放是建设天津自贸区重点之一。宗国英告诉记者,“对滨海新区来说自贸区的片区各有侧重点,有的是侧重于金融租赁、有的侧重金融创新,有的则侧重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这些在自贸区的定位中是非常清晰的。”
随着天津自贸区定位的逐渐明晰,无疑它的发展将极大地刺激区域内物流业务、金融业务以及其他港口增值服务的发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转移要有政策支持
产业转移可以说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产业转移中产业同质化趋势明显,对产业的承接和转移存在盲目性,招商存在无序竞争等。
“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根据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比如北京的定位已经明确了,将来它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在经济中心上要弱化,因此北京非功能的产业就要向外疏解。”李树起说。
对于公众对污染企业转移的质疑,李树起回应道,“我们说的疏解是要把高质量的,效益好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规划定位的这些高质高新的产业疏解到适合它发展的区域,而不是说要污染转移或者把资源消耗多的产业或企业转移出去,造成新的区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我们的产业转移不是这样的。”
目前,河北和天津也已经承接了一些来自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转移。两会代表也建议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落地支持产业转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荣建勋就建议,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包括职工安置、企业品牌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市政府副市长阎立英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是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一年的时间,有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比如承接了北京大红门转移,并且我们和北京的科研院所、医疗单位教育也有很好的对接和交流,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阎立英也坦言,保定离北京不远,但是公共设施和北京相比,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北京相比有落差,能不能够承接,有没有环境土壤是很大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我觉得今年应该要有实质性的政策落地,要是没有支持的政策,河北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整体的环境没法比,这种转移难度是非常大的,毕竟转移不能光靠行政命令,特别是产业的转移,它应该主要靠市场来推动。”
“我感觉目前国家制定的实质性的政策少,应该有具体的政策落地来支撑产业转移。”阎立英说,税收、产业政策、科技研发转移和经费支持等方面都需要政策支持。我提了个建议,总理提到要扩大技术创新研发示范区,我觉得河北也应该得到这个政策的支持,否则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就谈不上深入发展。
谈及吸引北京的人流、物流的转移,阎立英告诉记者,我们必须要做出牺牲打造好的环境。我们要放弃,放弃一些钢铁、化工、煤炭产业。河北去年的GDP下滑就是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削减一些产能造成的。“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短痛,是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光靠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支撑不了经济发展,所以产业需要转型升级。”
对京津冀产业转移,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奇勐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各城市的发展定位,然后根据定位来推动产业在不同城市的转移。
蒋奇勐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我觉得可以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比如说北京中关村可以发挥产业孵化的作用,孵化之后把它转移到北京以外的河北地区,这就实现了双方的产业合作,也能带动河北经济的发展。“转移能够让双方实现共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