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建40个产业承接平台“增肥”
“APEC蓝”,让北京人记忆犹新,恋恋不舍。而“APEC蓝”的获得,是京津冀及周边各省份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治理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G20峰会期间讲道,“实际上是借APEC的东风,尝试推进协同治理的举措。几个省市联合行动,污染排放最终减少了三成以上。这对我们今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就是一种实际的努力,并不仅仅为了开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少方面都正在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这既为提高北京发展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以这么说,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北京市最希望得到的实惠之一。而天津、河北也都有各自的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会给三地吹来常态化的“东风”吗?
北京:“瘦身”,治理城市病
京津冀雾霾深重,北京作为首都和经济中心,在治污投入上不遗余力,计划三年投资7600亿元治理雾霾。但如果仅靠北京一地治理,只能是徒劳,雾霾一体化仍会是常态。
今年年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作小组正式成立,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周扬胜介绍说,在协作机制的作用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9月,四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比去年下降了12.8%。
除了雾霾频发,北京还患上了一系列城市病:人口膨胀、房价高企、交通拥堵、资源紧张……京津冀协同发展,或能帮助北京“瘦身”,治理城市病。
11月26日,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介绍说,北京正按照就地淘汰一批、调整疏解一批、技改升级一批“三个一批”的产业调整方式有序推进。到今年10月份,已经就地关闭421家企业,并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关闭1300家企业,并积极推进北京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向河北、天津优化布局。
今年6月,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的部分商户已经签约进驻位于天津青衣区的天津卓尔电商城。
除去将批发零售业进行外迁外,李士祥还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迁往河北。
“北京现在既像华盛顿是政治中心,又像波士顿是教育中心,又像纽约是金融和企业总部中心,又像洛杉矶是影视中心,多中心必然带来北京的城市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经所原所长吕政表示,要治城市病首先要改变多中心的格局。
河北:“增肥”,变成投资热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沧州市是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沧州就是林冲发配、苦海延边,再有个印象就是运煤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我们由林冲发配变成了投资热土,由曾经的苦海延边变成了兴旺大港。”河北省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继红谈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颇为激动。
近年来,沧州不断扩大与京津的对接合作。目前,该市累计引进北京项目419个,总投资1885亿元;引进天津项目432个,总投资358亿元。
最近还有一份大礼由天津送给沧州: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推进轨道交通,特意给沧州的黄骅港留下了一个接口。
沧州的变化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北还在更多领域收获了红利。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介绍说,北京市政府和首钢计划五年筹措200亿元,在唐山曹妃甸建设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河北、北京正在共同推进建设北京新机场临港经济区;河北、天津各投资10亿元,组建了渤海港口集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拟出资100亿元,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说,河北与北京约定2016年前全部打通京台、京昆、京秦、密涿4条高速公路的断头路,2017年全部对接普通干线公路8条瓶颈路。
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产业转移与融合便顺理成章。与北京要减肥相比,河北在三省市中是主要需要增肥、“做加法”的一方。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立民介绍说,河北省打造了40个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主要面向京津,把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来。
天津:三大机遇叠加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得天津市具有了独特的优势。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宗国英将其概括为:当前天津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国家战略,以及申建自贸区三大机遇叠加。
天津市东丽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该区分管经济的副区长白凤祥明显感觉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
今年开始,每周都有四五批北京、河北来的考察团、投资商,招商引资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每周四我都带队来北京,早上6点多坐高铁来,晚上10点多回去,一天见三四个企业。”白凤祥说。
此外,创新要素的转移也十分明显。“目前我们全区共引进科研院所110家,其中大多数是北京的一些院所;科技小巨人企业3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09家。”白凤祥说。
他坦言,面对战略机遇,更需要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要建立高水平的产业载体,深入做好区域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园区。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招商、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企业发展等发面创新体制机制, 使整个区域充满生机和活力。
(原标题:协同发展,最大的政策红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