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合作进入白热化 十部门合作提速
(原标题:京津冀近十部门合作大提速)
京津冀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由于体制等因素作用,其“一体化”进程却始终处于“胎动”状态。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京津、京冀、津冀签署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媒体评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落实阶段。
三地部门合作进入白热化
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京津冀签署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协议、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于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框架协议报道不绝于耳,而这仅是京津冀合作的一部分。
9月15日
商务
天津、北京、河北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签署《关于落实京津冀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商务行动方案》。
方案中提出,在建设统一开放的商贸流通市场方面,鼓励京津冀零售业相互延伸、融合发展,为三地“老字号”企业、优势企业和特色品牌发展创造条件。
三地共同支持建设区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物流标准化区域合作试点,共同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搭建电子商务交流平台,推进三地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9月1日
质监
京津冀质监部门宣布,未来将围绕质量安全联查联动、质量信息共享等六项内容开展合作。
未来三地将建立和完善地方标准通报机制,协同发布一批公共安全、环境等领域的强制性地方标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8月底
档案
三地档案局馆宣布将共同研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点工程项目、重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等统一的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办法;共享京津冀档案信息资源等。
8月23日
校企
京津冀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140余家组织机构达成共识,共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研究平台等。
8月16日
科技
北京、天津、河北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探索“共同出题、共同组织、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合作研究机制与模式。
7月18日
产权
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产权交易中心发起“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三家机构共投资设立25个专业交易平台,涵盖技术、林权、金融资产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等。
7月15日
税收
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在京成立,小组着手研究三省市税收政策协调、税收征管便利化、涉税争议协调解决机制等。
7月10日
海关
海关总署透露:京津冀三地将 从10月1日起实现通关一体化。
企业合作跨步更大
“京津冀三地相互合作框架搭建初步完成”。新华社在报道中称,“北京与河北、北京与天津、天津与河北已分别完成多个合作框架协议及备忘录,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实质阶段”。
其实,京津冀企业间的合作已经走在了政府前面。
8月24日,由河北港口集团与天津港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天津、河北两地主要负责人的见证下正式揭牌成立。
天津市的媒体分析称,这个新公司将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打造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现代化企业,努力成为服务京津冀的平台和窗口。
熟悉渤海湾内港口发展现状的人士都表示,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前所未有,显示出津冀两地真正在打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携手推进历来竞争多于合作的港口建设,这必然会优化区域港口分工和产业布局。
事实上,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之间落地的合作项目已经越来越多。
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河北省落户天津项目593个,资金实际到位额154.31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天津企业落户河北省项目653个,实际到位金额266.8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个。
哪个领域该先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先行,已经成为三地政府的共识。据报道,交通运输部此前已经跟京津冀三地多方沟通,并建立了三地交通运输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在非会议期间,京津冀三地也长期保持密切沟通,积极推进三地的交通一体化进程。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省市达成一致的“一张图”规划。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当前京津冀区域交通综合规划不够完善、路网布局不尽合理的瓶颈凸显:目前天津与石家庄尚无直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天津也没有直通西部腹地的铁路通道;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够紧密,机场、铁路、轨道交通没有实现无缝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交通先行。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区域环保总体要求和客观规律,京津冀三地正全力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其中水环境协同治理、环境联合执法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业对接,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轴。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京津冀三地互签合作协议中,产业协同地位突出,区域产业链条延伸的脉络清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产业源头,以华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科技园等为产业配套,立足增量转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