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3大引擎无石市将为中国转型探路

14.01.2015  12:15

  岁末,京津冀协同发展部署和举措不断。

  2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第四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修改完善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启动一批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项目,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同日,位于北京大兴和河北廊坊之间的北京新机场正式开建,这一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工程有望成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新引擎。京津冀近日还签署了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标志民航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9月,三地已实现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中共新一届领导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缩小差距、治理污染、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山之隔两重天”

  走进河北兴隆县沥水沟村,混凝土公路破损严重。47岁的村民蔡金莲吃水靠着自家平房院内的一口水井和水窖,水质没有保障,因为离厕所太近。

  紧邻的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则早就通上了平坦的柏油路。村民张立中是蔡金莲的姐夫,家里已通自来水20多年,并住上村里统一新建的两层别墅。

  两村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山区,相距仅一公里,但“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沥水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海峰说。沥水沟村所在的陡子峪乡七成村民仍使用水窖。

  类似“一山之隔两重天”的现状在北京、天津与河北交界处的山区农村并不鲜见。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早就为政府和学界关注。

  上世纪80年代初,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的概念提出。15年前,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在《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报告中,将京津冀描绘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

  2013年,河北仍有512万贫困人口,占其农村人口近一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及京津的一半。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面临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

  京津冀一体化还未触及沥水沟村,当地人已经从中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协同发展首先要把交通对接好!”陡子峪乡党委书记司海涛盼望尽快升级改造破损公路,以便发展休闲旅游富民项目。兴隆县是北京水源地保护地,工业项目受到限制。

  北京和河北政府官员表示,北京已就15条普通国道、一般公路的衔接与津冀达成一致。三地正在加快打通尚未贯通的20多条高速路和省级干道。

  区域产业合作正在加速。据北京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三地已搭建10个科技创新平台和20个产业合作平台。今年上半年京冀合作项目达2300个。

  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中关村企业在河北已设分支机构1029家,在天津设分支机构503家。中关村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

  “北京中关村和天津高新区代表了两地自主创新的顶尖水平。双方共建科技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具体项目,而在于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创新模式,起到示范意义。”天津滨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陈洪波说,目前科技城里70%至80%的项目来自北京。

  京津冀地区面积21.6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英国,人口1亿多,2013年GDP达6.2万亿元,占全国九分之一。未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引擎。

   京津冀为中国转型探路

  北京和天津拥有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三分之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四分之一的高校,是中国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专家认为,要通过简政放权,建立统一市场规则,激活科技资源,把京津冀独特优势转化强大竞争力。

  郭洪认为,转型升级是京津冀共同的使命和任务,必须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格局,为全国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路径。

  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河北省,大幅削减过剩钢铁、水泥和玻璃产能的任务艰巨。

  河北邢台市环保局副局长徐怀亮说:“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有短期阵痛。走技术革新、转型升级,减少高耗能产业比重,发展高端产业是必由之路。”工业城市邢台正努力摘掉全国重污染城市的帽子。

  在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贵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尚未构建成一个有活力、统一的区域性市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区域生态系统,建成世界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引领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