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加水稀释”思维
当下想必不会有多少比“京津冀一体化”更热的话题,“一体化”实际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在小区域内通过开放促改革、开放带开发、开放有发展的过程。
在此,容我先赘述一下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性。
第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目前日本和美国都有三个城市群,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仅仅拥有三个城市群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首要工作还是要把现有三大城市群做扎实,让中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第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对环境的稳定有着极高要求。然而北京当前承载的资源却为其自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尤其是会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大量没有户口的常住人口,周边农村倒挂现象严重,要想北京稳定就要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缩小区位差距、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社会要讲公平公正,前提就要缩小差距,一个是区域差距,一个是收入差。现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和河北的区域差很严重,这有违“公平公正”的发展路径。
第四,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稳增长。京津冀一体化体现出来就是基础设施、市场和更长远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城际铁路、轨道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有机会成为新增长点。
京津冀一体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之所以一直搞不动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近年来,中央的领导力不断强化
。其次,央企力量不断扩大,而央企总部又集中在北京。再次,新技术发展的集聚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公共服务差距并不大,而巨大的体制惯性使北京资源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把周边甩得越来越远。以往多用行政手段来破解行政问题,显然是个死循环。
京津冀一体化被重提案头,我们应该怎么做?行政手段被证行不通,就要转而去寻找看不见的手和增量。利益固化严重的情况下想分肉很难,就要有增量改革,学会加水稀释战略,稀释后话语权变弱,越来越稀之后政府的手再去助力就可能往前走了。
想更好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我建议从大中小三个层面去考虑问题。大层面,政府要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核心是找到“方法学”找到路径,而不是设计分工,内容包括“京津冀要一体化”、“疏散北京功能”、“科学布局”、“市场主导”和“技术稀释”。所谓“技术稀释”是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新经济元素,利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来稀释既有的利益格局。
中级层面是设计负面清单,只要限定一个地方不允许发展某个产业就足够,比如明确表示河北北部不允许发展重化工业和污染企业,北京不允许上钢铁厂项目。负面清单加给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北京、天津以及生态涵养区都要设计负面清单。同质化竞争不可怕,现在关键是有行政手干预充分竞争。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行政之手干预的地方往往产能过剩,比如钢铁行业,服装业为什么没有产能过剩呢?
小层面是让市场做主导力量,让市场规则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需要政府简政放权,管住有形的手。举个简单的例子,燕郊由于房价相对低廉居住了几十万人,每天来往非常辛苦然而北京就是不把地铁修过去。其实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没有错,但是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看就不对。怎么办?政府和政府间没法谈,但从市场经济视角看北京和天津、河北之间可以用混合所有制的思路来搭建融资平台,政府找不到利益分配均衡点就交给市场去做,一定能找到和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的投资功能应着眼于投资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以前南水北调,现在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
疏散北京的核心是人口的疏散,人背后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求,要想通过一体化来疏散北京缩小地区差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首先可以在京津与河北一些卫星城构成的区域间实行社会保障试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理清社会保障。
第二要鼓励人自由流动,更多向沿海及卫星城流动。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摆脱贫困,环首都经济圈不要发展太多工业,要以服务业为主,注重生活休闲。
第三是生态补偿要位。例如想让张家口在一体化中承担更多的生态涵养功能,不承担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就必须解决人家的吃饭问题。如果没有提出对应的办法,就必须把生态转移支付建设到位。
最后,我相信通过大中小三个层面设计,多管齐下,京津冀一体化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形成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真正的一石多鸟。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