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重磅政策或出台 形成1小时都市圈
导读:据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催化之下,京津冀区域也有望成为新的1小时都市圈的代表。而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的交通对接,则是重中之重,受此影响,处于两地交会处的核心板块将会明显受益。
新京报图
重磅政策支持或很快出台
国土资源部官网昨天消息,京津冀规划建设地学建议图编制方案已经明确。6月16日-17日,京津冀一体化地质工作第一阶段业务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规划建设地学建议图的总体编制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杨传堂此次在京津冀三地调研期间,透露出“制定重大建设项目目录清单”、“研究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信号。预计上述政策规划会很快出台。 【详细】
京津冀交通规划目标(到2020年)
公路
●9000公里高速公路网
●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
铁路
●9500公里的铁路网
●主要城市1小时高铁交通圈
机场
●首都机场客流量将突破1亿人次
●首都新机场一期工程将投入使用(新京报)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有望形成新的1小时都市圈
6月10日、14日、17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先后到天津、河北、北京就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开展调研。而在此之前,交通运输部和三地交通部门早已经开始密集接触,力争早日出台一个总体方案和顶层设计。
“交通运输部就京津冀一体化议题召开的最近一次会议,由杨传堂主持。他在会上表示,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首先打通交通运输发展的大动脉,摆脱以往以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梳理为主的规划模式,激发区域的综合运输整体效能,推动三地交通‘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一位交通运输部人士向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实地调研中,杨传堂进一步强调要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实验区,积极创造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格局。 【详细】
京津冀能源布局日渐清晰 河北或成能源供给后方
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三地,未来能源规划与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央企外迁已经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河北也将布局向京津冀地区进行能源供给。从顶层设计来说,京津冀能源规划的主线是节能和降耗。降低北京的能耗和污染需从三地综合考虑,实现三方互赢。 【详细】
京津冀推环保一体化 污染企业外迁仍是大势所趋
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将率先由环保领域践行,而为确保环境保护目标在区域内实现,包括统一限行,统一限排,统一油品质量,统一环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都将得以贯彻。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三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执行的是国家标准,但是三地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所不同。如果实行环保一体化,对于河北省来说,则要执行比原来更严格的新标准。 【详细】
京津冀建立卫生应急合作机制 提高应急整体能力
根据京津冀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机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通报、协调联动、技术支持、培训演练及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三方相互通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时通报事件发生和进展情况,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三方实行定期会商,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难点;三方在流行病学、临床救治、实验室检验和物资储备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机制;同时三方加强日常交流与合作,根据需要联合举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培训与演练。 【详细】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达成共识 加快旅游市场一体化
三地旅游部门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和相关措施,加快“四个一体化”推进:尽快建立健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旅游组织一体化;进一步相互拓展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深化旅游监管合作,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一体化;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及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统筹,加快推进旅游协调一体化。
2008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旅游开展了广泛合作,促进了三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三地旅游合作还不够深入,主要是落地项目还不多,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参与性还不强,缺少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有效支撑。特别是在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下,协同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合作交流空间巨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详细】
“房价先行”不利京津冀一体化推进
目前,京津冀地区正全力推动三地协同发展,河北一些地方正承接京津部分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任务成倍加码。而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期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978元/平方米,而保定市房价环比涨幅居百城之首。对此,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近日发文称,河北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但带来的房价过快上涨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
文章认为,中央政府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不太会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指定某个地方作为副中心,更多的还是要市场来主导,政府则需要做好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工作。未来产业转移,涉及到搬迁一定会应用博弈的方式,激起沿北京周边的很多城市的谈判,看土地价格、补贴和各方面的条件才做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指令可以主导的。
文章点出,如果卫星城市房价与北京房价落差越来越小,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留在首都,从而,削弱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动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