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产业转移从沧州临港“破题”

08.01.2016  13:48

从“故土难离”到“主动疏解

京津产业转移从沧州临港“破题

2015年,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对国内外依然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以夙兴夜寐的精神状态超前谋划、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开发区西区被北京经信委确定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全年签约京津产业转移项目61个,总投资200余亿元人民币,名符其实地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先行区和示范区。

解放思想,做好转型升级“加减法

四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辆穿流不息,座座厂房已见雏形,工业管廊如巨龙蜿蜒盘桓其间……”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记者无法想像这里一年前还是一片待开发区“荒地”。

我们之所以能在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抢得‘先机,首先就在于我们一直坚持解放思想、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开发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召堂一语道破“天机”。

张召堂不但是开发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其撰写毕业论文《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在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印发行。作为国内较早研究“首都圈”发展的学者之一,张召堂一直在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完善着“硬件”——成立于2003年的临港开发区,2004年即完成区域环评,2005年又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规划设计集团共同合作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2006年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张召堂主任的带领下,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多做循环经济“加法”,勇做淘汰落后产能“减法”,变“政策引资”为“产业链招商”,坚持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仅用7年时间,就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的化工园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3年连续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大气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让临港开发区成为国内少有的集四块“”字号“金字品牌”于一身的开发区。区内80%以上的企业和项目,做到了互为市场、互为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氢元素和氯元素综合利用等多条典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出现了一批经济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双赢的典型企业,基本形成了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抢抓机遇,找准产业承接“齿合点

2012年,“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日渐升温,张召堂敏锐地意识到“首都经济圏”即将变为现实,沧州有条件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第一大承接地,临港开发区应该是北京重化工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梦想是对未来的希冀,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承载着梦想,以张召堂为首的沧州临港人再次开始超前谋划。

调研、考察、对比、分析……2013年,经过冷静分析、科学论证,提出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初步设想,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都高校科技园。2014年,通过完善升级,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承接规划正式出炉——石油化工园、聚氨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新型涂料园、现代石化物流园、高端化工装备制造园和科创园等七大“特色产业园”正式“亮相”!

2014年5月,他们利用沧州渤海新区在北京举办招商周活动的契机,举行了“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专题推介会。会议期间,获悉北京市经信委医药管理处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基地的选址工作,并已经初步确定了备选地点这一重要线索后,他们马上与渤海新区领导赶到北京市经信委,详陈承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的优势,并凭借精准的产业定位最终“挤入”备选名单。

从2014年5月确定入围备选园区名单,到2014年9月参加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比选推介会。临港开发区与渤海新区利用将近4个月的时间,组织专业招商队伍“挨家挨户”的走访北京药企,详细了解他们的转移意向和对承接地的期望。2014年9月23日,在北京经信委举办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比选推介会,来自天津、河北的5个园区“上台打擂”,120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现场评选。凭借扎实的前期工作,突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基础配套设施,以及打动企业、充分满足其实际需要的解答,临港开发区最终赢得了北京药企的“芳心”。

2015年1月19日,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在石家庄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22家北京企业在现场签约入驻,总投资61亿元。2015年4月11日,首批10家入园企业集中开工建设,同时,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揭牌成立。

这里不但有产业基础,也有下游需求,更有科学的规划。特别是循环经济的介入,更是让企业进一步降低了建设和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收入。”一位入驻企业的负责人说道。

奋发作为,筑牢产业转移“基准面

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的现场大致数了一下,已有近10家北京药企开工建设。作为北京生物医药转移基地首批签约入驻企业之一的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的沧州生产基地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各种生产设备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从签约到开工建设,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种“临港速度”,不但让我们企业可以早投产、早见效,也让我们对企业的转移更有信心。”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高兴的说道,“明年初,我们这个生产基地就可以投产了!

手续办理的时间长与短、服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信心,也体现了开发区投资软环境的优与差。短短一年的时间,能有如此多的企业开工建设,缘于当地政府的一个郑重承诺——将组织专门力量,采取“一对一”分包,对所有入园的北京医药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要件齐备后30天内办完所有手续,充分满足企业投资发展需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渤海新区到临港开发区充分发扬“蛮拼”精神,牢牢把握“一切围绕加快发展、一切围绕项目建设、一切围绕投资者需求”的服务标准,“五加二、白加黑”地调度工作,发现问题,限时解决,用“全速奔跑”的状态来推进各项工作。

过去,他们遇到问题习惯于用书面报告的形式逐级上报。如果某级领导因事外出无法签字,工作流程就会停滞不前。现在,渤海新区充分发挥互联网微信平台的作用,建立了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推进群”在内的诸多微信群。群里上至政府一把手,下至各部门主要办事人员,大家都可以在这个群里发送工作进度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个微信群,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第一时间了解项目前期手续的办理进度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相关领导的批示也能第一时间传达下去。自从有了这些微信群,他们彻底打破了过去上班工作、下班休息的模式,确保了项目推进的速度。同时,也打通了上传下达的快速通道,确保上级领导能实时掌握基层工作信息,基层能随时上报工作建议和意见。正是通过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前期手续办理速度日新月益,当天报审当天批复已经成为“新常态”。

协同发展,绘就产业聚集“新蓝图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的成功落地,不但让京津冀产业转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探索出了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园区由京冀两地共建共管,北京药企保留“京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跨区监管;企业总公司注册在北京、分公司注册在河北,京冀两地共享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分配比例向河北倾斜;依托两地产业资源禀赋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规划,京冀两地共同构筑“高精尖”产业结构,实现多方共赢。

如今,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这一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当中。聚氨酯产业园、新型涂料园、现代石化物流园、环氧乙烷产业园和科创园等特色产业“区中园”相继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国涂料协会、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区科技创新园、北京保健品协会纷纷向开发区抛出了“橄榄枝”,多家天津化工企业有意搬迁至开发区,北京金隅集团也决定将旗下在京企业陆续搬迁至开发区,打造一个自己的产业园……

吸引“眼球”的发展规划、调动全员干事创业的氛围、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凭借这些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措施,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一个个项目的相继落户,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能源、新能量。

预计‘十三五’期间,仅生物医药园就可吸引医药企业100家,实现投资500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穿梭于亿元项目“”起的产业集群中,行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张召堂充满信心地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