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产线去发挥才干——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炼铁部创新推行技术人员聚集产线工作侧记
到产线去发挥才干
——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炼铁部创新推行技术人员聚集产线工作侧记
技术人员聚集产线,是当前公司适应新常态,在改革创新工作中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如何聚集产线?怎样才能保障产线效益与技术人员利益的“双赢”?原有的管理层面上技术统筹工作谁来干?从背后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可以折射出:技术人员聚集产线,绝非简单的人员移位,而是必须通过机制激励,让技术精英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实现技术在产线上全面落地,实实在在为公司换回真金白银。
无疑,拥有公司关键铁前降本产线的炼铁部,也面临着同样的改革课题。
定产线——专业在这儿才有“用武之地”
炼铁部推行技术人员聚集产线,采用两种模式“下”:一种是针对专业性强、技术精湛的人员,直接定在产线上,百分百为所在产线服务,完全依靠产线创造的利润拿收入;另一种是针对既有技术、又善管理的人才,则以包保的方式下产线,奖金权重的70%与所包保产线的技术经济指标挂钩,30%与厂部系统管理职责挂钩。
推行第一种下产线模式,始于该部2013年10月份的历史性“破冰”之举。当时,为适应钢铁市场形势需要,落实公司优化人员配置要求,该部首次实质性实施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大幅精简科级干部及机构设置,职能科室由11个减为4个,生产车间由18个减为11个,科级职数由130名减为51名,机关人员由112名减为75名。其中,部分科级干部由管理岗位调整为产线技术主管,部分技术、设备管理人员从科室充实到产线,工作角色由管理监督责任人转变为产线技术带头人。由此,该部迈出了精简管理梯队,壮大产线技术力量的第一步。
侯健,80后技术青年,手里拿着自动化本科、钢铁冶金硕士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称得上是炼铁的复合型人才。
侯健下产线,是以定产线的方式分配到8号高炉。“在这里,我所学的专业技术可以得到充分实践和运用。”凭借对钢铁冶炼及自动化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理解,侯健在这条产线上如鱼得水,找到了施展双项技能的最佳契合点。
8号高炉作为公司炉容最大的高炉,采用的是先进的OVATION控制系统,但在控制设备工作状况监控和异常报警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薄弱点。“比如,热风炉属于高炉煤气工作区域,对设备安全稳定和故障发现时间要求极高,但在OVATION系统上,却缺失对这个控制点的监控和故障报警功能模块。”到8号高炉没几天,侯健便发现了这个缺陷。
由于原系统缺少这项功能,8号高炉曾经发生过因风机急停造成热风炉紧急闭炉事故,导致高炉减风,严重影响了高炉正常生产。侯健发挥专长,牵头组织车间工艺、设备人员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与自动化部专业人员合作,成功开发出“热风炉核心设备状态点的监控系统”。
该系统投用后,因风机等设备故障引起的热风炉全闭炉和高炉减风几率降低到1%以下。监控报警模块直接添加在高炉现有的OVATION控制系统上,没有花一分钱的投入,却实现了高炉年创效500万元,这就是技术所蕴藏的能量。
大学团矿专业毕业的张化明,在该部人员结构优化后,由一名管理人员“变身”为球团车间二档技术主管。“在这条产线上搞技术,正对我的专业。卸下了管理的‘包袱’,可以专心致志地在产线上大干一番!”
球团矿是高炉冶炼中必备的“食粮”。去年上半年,该部球团产线一度受输料流程紧张限制,出现单品种原料缺料、多品种间混料问题,不仅造成球团成份波动大,回转窑生产周期短,而且造成工序能耗升高,生产成本增加。
“如此困难的市场形势,不允许我们再花钱去扩增输料线路。要保证生产,只能利用好现有流程,想方设法从优化输料方式上找路子。”面对棘手难题,张化明提出一项国内行业内从未尝试过的创新设想:将球团单品种过料改为多品种“预混”供料,即仿照烧结混匀料方式,在料场将球团各品种原料按比例提前配好,铺叠成料堆。这样,球团产线接收原料不用区分品种,一次过料便可补满所有矿仓,大大减化了过料流程,缩短了过料时间,同时避免了混料。
去年8月份,该部开始摸索尝试新的供料方式,通过3个月的生产实践,球团产线生产周期由40天提高到60天,球团日产由5800吨提高到6300吨以上,转鼓指数达到98%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对比新的供料模式实施前后的成本数据,含铁原料、燃料费用、动能费用3项合计每月降低100万元以上,全年可降低成本1200万元。
把技术人员放在产线,打破了以往人才在管理层聚拢的模式,让企业宝贵的技术资源有的放矢,在各条产线上全面开花,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包产线——我们不是“打酱油”
在炼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台账记录、数据汇总、成本核算、统筹分析等工作不能或缺,必须从总体发展趋势变化中不断总结规律,调整生产思路。
炼铁部以第二种模式下产线的技术人员,是原生产技术科、设备管理科等技术性科室中的业务骨干。这些人员以包保的形式,带着“对口”课题下到产线,除了要担负自己所包保的产线生产指标任务外,还要抽出精力,完成专业科室所负责的全厂统筹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既实现了技术人员全部下产线,又能保证专业管理工作有人做。”该部综合科科长韩伟介绍说。在技术人员较少,而生产涉及面较多的炼铁部,把人才分到两个岗位用,不仅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劳效,而且解决了“重了产线就疏了管理”的矛盾。
事多了,活累了,如何提高这部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此,该部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该部生产技术科二档技术主管范英杰,今年1月份拿到的奖金,比去年12月份整整多了400元。
这缘于5号高炉月度之间成本利润的差距。去年年底,5号高炉焦炭结构出现波动,风温降低,产量和指标都有所下滑。今年1月份,各种调剂到位,炉况状态向好,产量、技术经济指标都创出了好水平。
5号高炉成本利润指标差距,体现在范英杰的奖金差额上,这是炼铁部今年开始正式推行《技术人员下产线经济责任制》的结果。根据制度规定,包保5号高炉产线的范英杰,每月奖金拿多少由包保产线和系统管理部门综合评价,产线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占权重70%,系统管理职责占权重30%。“现在,奖金的一多半都挂在自己所包保产线的指标上,要想多拿钱,就要‘蛮拼的’ !”范英杰认为,技术人员收入机制打破“大锅饭”限制,可以有效激活技术潜力。
2月份,生产技术科一档技术主管李志明,带着“提煤降焦”技术课题,下到包保的8号高炉产线上,一举啃下了3块“硬骨头”:一是通过引导及时纠正了车间低风温操作理念,将风温由1178摄氏度调整到1200摄氏度,增强了炉况稳定性;二是协助车间分析查找指标下滑原因,发现自产焦配煤灰份普遍升高,立即通报高炉并上报公司协调解决;三是参与到产线标准化操控标准的完善工作,稳定了小时喷煤量,提高了喷煤均匀稳定性。
“实行技术主管带着课题下产线,并将产线指标业绩与技术人员的课题津贴、奖金收入、级别晋升三者挂勾,改变了以往技术主管包课题不包具体指标的现象。”综合科科长韩伟认为,这项制度将技术、课题、产线、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了技术人员攻关课题,课题推动产线创效,产线决定收入利益的良性循环。
与定产线不同,包保产线的技术人员还要“兼职”技术管理工作。一档技术主管李立新,在包保一烧产线的同时,还要负责该部烧结、球团原燃料成本优化及核算工作。天天跑产线,会不会影响到做这份“兼职”的质量?
“办公室里制定方案和计划,产线上直接观察生产过程,边理论、边实践、边调整,包产线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李立新说。在以往每月的成本分析会上,李立新只通报各烧结车间的成本完成情况。如今,他还能重点阐述原料优化后,产线上遇到了哪些问题、成本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下一步将如何调整。
“刚听说科室管理人员包产线时,我们认为就是来“打酱油”的,现在看来真不是!”之所以让该部二烧车间主任杨福洲改变了看法,是因为一直以来让他们头疼不已的单辊问题,让包保人设备管理科二档电气主管郝文涛彻底解决了。
今年年初,二烧车间单辊破碎机接连几次出现卡钢板后,顶坏减速机轴承座,导致设备停车事故。具有丰富电气知识的郝文涛认真研究后,发现是所选电机容量偏大,导致发生异常时无法及时跳闸所致。于是,郝文涛在单辊上增加了1套测速保护电气装置,通过调节参数,达到单辊破碎机卡硬物时能够及时跳闸,避免机械设备损坏。同时,他还将单辊运行状态显示在主控电脑画面上,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装上这套装置后,已经成功避免了3次事故!”杨福洲为郝文涛竖起大拇指,同时也为技术人员下产线机制点赞:“我们基层产线上缺少的不是创效的热情,更多时候缺少的是技术和创新,能让浮在管理层面的技术力量落地到产线上,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大的创效潜力和空间。”
对于该机制今后如何延伸,该部部长卢建光有自己的理解:“技术人员下产线,已经在炼铁部落地。但作为一项改革创新举措,是否真正科学有效,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摸索,并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项机制走得更远、更稳、更实。”
来源:河北钢铁邯钢版 作者: 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