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绿色化, 路在脚下
韩建国沙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庞立平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江远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聚信达(中国)产业链控股集团董事长
杨江魁河北安全实业集团总裁
·对话①
[主持人]
记者庞超
[开场白]
林立的烟囱,污染的环境,低端的产品……这些曾是沙河玻璃产业野蛮式生长的真实写照。但近年来,这座“玻璃之城”面对经济新常态,坚持转型探索,把“灰色”印记变成“绿色”呈现,呈现出一种清新的面貌,一种清晰昭示未来的生机和活力。转变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和启示?本报邀请了有关嘉宾来为我们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思考。
走新路,首先是一个思想解放、理念转变的过程
主持人:提到沙河玻璃,我们原来的印象是烟囱林立,环境污染,产品低端。各位嘉宾的印象是怎样的?经过这些年转型发展,大家都有什么直观体会?
杨江魁:我是沙河人,在玻璃行当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过去,有人开玩笑,说走高速公路去沙河,看路边滚滚冒烟的成片烟囱就找到了。
从环境治理到市场整顿,沙河玻璃经历了很多。过去,基本上一入冬下过第一场雪,沙河玻璃的价格就下来了,这其实是产品结构单一的表现,产业结构不行。
转型中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未来我们要走发展新路,坚持绿色发展,要集中精力在扩大深加工、扩展新业务、打造新品牌等方面做文章。
韩建国:杨总的话道出了沙河玻璃企业的心声。沙河经济开发区集中了全市所有玻璃生产企业,这个产业发展起来不容易。我觉得,沙河玻璃作为全省传统产业的一块招牌,30多年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有苦有乐、有得有失,值得我们自己总结思考,也希望能给其他传统产业以启发。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而走新路,我自己认为,首先还是一个思想解放、理念转变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沙河人抓住市场机遇,靠着敢打敢拼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发展起来了。但产品一度低端、低质、低价,品牌少、竞争力不强,而且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破坏,当时有人形容我们为“赖小子”。
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用新发展理念谋划沙河玻璃的转型升级,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我们常说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其中也含着生态效益的内涵,这是产业转型必须坚持的,只有产业“绿”起来,发展才能“好”起来。我们要成为行业“优等生”,还要立志当全国玻璃行业的“班长”。
主持人:的确,过往经验教训,乃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在提示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观察者,庞立平老师您如何看沙河玻璃的转型探索?
庞立平:沙河玻璃的转型道路,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必须选择走从资源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路子,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
我们要走发展新路,传统产业就要坚决打破过去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传统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勇于选择发展新路。当然,沙河的实践也说明,探、闯、求,走新路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
去产能,既是市场所需,也是生态治理的必然
主持人:我们知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一个绕不过的难题,是去产能。沙河玻璃在转型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难题。各位对此怎么看?
杨江魁:首先谈谈我们企业是怎样理解产能、规模和竞争力的。应该说,2000年以来,安全实业集团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伴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我们一举成为华北甚至长江以北最大、产能在全国行业排第6的大型建筑玻璃生产企业。但即使这么大的规模和实力,在2014年—2015年,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风险。
曾经我们认为,规模就是实力。但经济新常态下,形势已然不同,我们也不这么看了,因为虚胖的身体是无法参与激烈竞争的。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转型,并从中得出了一条重要原则——不再投资扩大产能,特别是不能再扩大以建筑为用途的平板玻璃产能,这一条我们写入了“安全实业集团2016—2020年发展规划”,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
韩建国:杨总他们企业很有代表性,我相信这种自觉已经成为大多数玻璃企业的共识。从更大范围来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沙河玻璃共淘汰了260条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9600万吨。但是,我们目前仍存在着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内生动力不足,企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
特别是我们面临的环保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下一步去产能,要特别注重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就沙河经济开发区来讲,我们要盯紧目标,以目标倒排工期、安排各类要素,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折不扣落实。毕竟,去产能,既是市场所需,也是生态治理的必然。
主持人:面对去产能,要拿自己开刀都会舍不得。面对这个矛盾,大家认为怎么解决?
江远涛:前几年,沙河去产能的力度很大,容易去的产能基本已经去完了,下一步要啃的都是硬骨头,也更为复杂。特别是市场一有回暖迹象,去产能就会有阻力。
我认为,要治本,还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市场要更进一步。目前,沙河市已与聚信达携手合作,将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
按照我们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的设想,大致思路是,由政府引导,聚信达吸引社会资本出资,双方设置产业兼并重组引导基金来重组企业产能,可以给予兼并重组企业老板一部分资金补偿,另一部分转为新设立企业的股权,这样企业负责人不仅有短期收益,也有长期收益,减少去产能阻力。
而且,重组的新企业不会单纯去做玻璃生产,而是要向玻璃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聚合国内外玻璃行业的资金、技术、创意等要素,为沙河玻璃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启一个全新的玻璃产业发展境界。
主持人:庞老师长期研究河北发展战略,您如何评价这种合作构想?
庞立平:沙河和聚信达合作,我理解是以“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集成化整体产品开发”为理论基础,运用“互联网”和“资本运营”两大思维,打造沙河玻璃产业生态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实现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从他们的设想和做法中感觉到,应该进一步注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体制,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提升去产能效果。
政府要善于形成统一力量
主持人:引导众多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到转型中来,我想关键一点还要看地方政府是否能拿出有效的办法。作为开发区负责人,韩主任您能否介绍下来自政府方面的想法?
韩建国:坚持走新路,推动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是沙河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还是审批改革、政策优化、降低税费等,政府扮演的管理职能似乎更多,对企业的服务也偏“硬”,效率不够高。同时,我们也觉得只是在某个点上发力,还没有形成统一力量,感觉力度不大、不够精准、不够高效。
对于这些,我们一直在思考。目前我们与聚信达联手,也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推动玻璃产业升级的“沙河路径”,那就是成立产业运营中心,按照生态圈发展理念,整合资源,完善链条,拓展空间,把利润增长点从工业生产扩大到研发、设计、仓储、市场甚至职业教育等各个环节和领域。
为此,我们规划形成了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成立了沙玻集团、聚美同创、金融中心等多个平台,把各种元素聚合到平台上,把服务企业的需求全部落实到“量身定制”的十几个产业运营公司上。由于有市场激励因素,他们会主动挖掘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而政府则要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对于涉及产业供应链中的元素,运用基金、信贷等调控手段,助推沙河玻璃企业提高竞争力。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这些由政府引导设置的平台,目的还是为了让市场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什么?
庞立平:平台既是计划手段,也是市场手段,政府要利用好计划和发展平台。我认为,要转变政府职能,把部分职能转换成第三方平台,打造国有背景的混合制平台公司,既能代替政府配置资源,又能符合市场规律来调控企业,变传统的机械服务为符合市场的软性服务,变直接管理为由协会或平台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实现小政府、大服务。
韩建国:庞老师提供的建议我们也在做。沙河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区属国有公司沙河市湡发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思路,我们先后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了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文化传媒、国际贸易等市场运营主体。这些负责人都是在玻璃行业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他们的职责就是找到沙河玻璃企业的短板,帮助沙河玻璃提升发展。
三条经验值得借鉴
主持人:像沙河玻璃这样的传统产业转型,不免要经历“阵痛”,在此过程中各家企业会有不同诉求和难题。我想问下企业嘉宾,下一步发展中对政府和开发区的诉求是什么?
杨江魁:我来自企业,深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安全实业集团,2014年曾出现短暂亏损,2015年我们把资金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降成本难题。成本我们控制得不错了,2016年,又开始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沙河还有很多玻璃企业,从事深加工的中小企业更是上千家,我感觉,对开发区的服务诉求是精准贴心、有求必应。
主持人:“精准贴心、有求必应”短短八个字,其实要求还是很高的。作为政府方的开发区,怎样满足来自企业的诉求?
韩建国:我们规划了具体的实施路径,确保不让企业失望。沙河经济开发区将按照一个联盟、两座平台、三个中心、六大板块、十家企业的改革构架,推动玻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
比如,由科技部作为指导单位,我们吸引政府、协会、资本、科研、质检、教育、金融、媒体等力量,一起为沙河玻璃转型升级提供建议。比如我们把企业联合起来,建设全国玻璃集散中心,让沙河玻璃成为行业晴雨表,进而引导企业占领大宗物品(玻璃)的制高点。还比如设立聚美同创公司,让其承担推进沙河玻璃深加工的重要职能,延伸产业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希望利用3至5年时间,培育十家上市企业,实现玻璃产业1000亿产值,利用5至10年打造全国家居中心,打造玻璃产业世界级总部中心、研发中心、教育中心,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甚至实现产业集群的整体上市。
主持人:大家对沙河玻璃产业所定的这个目标怎么看?
江远涛:“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思维与模式的竞争。在我看来,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将由“商业思维与模式的竞争”上升到“生态圈的竞争”。看谁的生态系统打造得更加完善以及更加高效协作,更适宜企业生存和发展。我们说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想沙河玻璃“绿”起来,“好”起来,发展就能“快”起来,而且还更稳。
沙河和当地的玻璃企业具备这样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优先选择沙河玻璃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链整合、打造生态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与沙河携手,致力于把各种资源嵌入整合到以供应链金融为纽带的平台生态圈去,这是沙河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庞立平:从以上各位的分析,我感觉沙河玻璃产业在走新路上已经有了一个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基本路径。我认为,有三条经验可以值得我省其他传统产业来借鉴。
一是,基于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角度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选择。沙河市成立产业运营中心,侧重从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角度,在产业发展、市场趋势、产业链延伸、行业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做法拓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更大范围来看,河北传统产业集群不少,大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产业运营中心是生产、技术研发、规划设计、交易、职业教育等资源的统一体,能够成为引导产业、配置资源、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
三是产业效益提升要靠打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来实现。把利润从单一的工业生产领域扩大到研发、设计、仓储、市场、教育等各个领域。
主持人:各位嘉宾结合沙河玻璃产业对其他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给予了提示和分析。请问沙河玻璃转型发展下一步的难点还有哪些?需要政府做什么?
韩建国:其实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后面的路还很长,面临的难题也不少,但肯定会全力以赴。下一步,我们还需要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急需省内产业引导基金给予倾斜支持。政策层面,我们需要批准设立玻璃交易中心,也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制定出台建筑领域节能门窗标准,努力扩大节能玻璃(门窗)的推广应用。毕竟,这种节能产品体现的是我们沙河玻璃产业追求绿色发展的成果。政策层面的认可和推广,有助于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主持人:从与大家的对话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沙河这座“玻璃之城”近年来的成长轨迹和未来发展构想,我们也期待河北更多传统产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获取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密码”,走好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