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20.03.2017  16:42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

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几家西方机构对《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误读,是将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决定作用对立起来。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参与,但也一直坚持且更加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发挥政府这只“”的作用并非是对市场作用的否定,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是为了预防和纠正单纯市场作用的偏差

日前,几家西方机构针对《中国制造2025》发布的报告受到各方关注,引发不少争论。其中,欧洲一家商业机构称,《中国制造2025》号召为十个行业提供巨大政府支持的做法会将国外竞争者挤出中国市场。另外一家德国智库评论认为,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得前沿技术,促成大规模技术转让,中国是想控制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中利润最高的部分。

上述评论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业崛起后市场格局变化的担忧。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再加上对自身市场的考虑,这种担忧在所难免、可以理解。

但这些评论对《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误读,是将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决定作用对立起来。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和实施确实离不开政府参与,毕竟在引导、实现差异化发展格局等方面,政府的顶层设计不可或缺。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产业政策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国际通行做法。比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新一届政府极力促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历史上的经济振兴战略,处处都有政府的影子。德国的“工业4.0”、欧盟的工业复兴战略,也无一不是遵循着这种路径。

实际上,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中国制造2025》一直坚持也更加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中国制造2025》强调,政府的“”主要在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营建等方面发挥作用。这并非是对市场作用的否定,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这只“”的决定作用,是为了预防和纠正单纯市场作用的偏差。同时,这些政策引导,不仅面向国有企业、国内企业,也面向其他性质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实际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外资企业恰恰是受益最大的市场主体之一。即使是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中国也与西方许多国家,比如德国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发展谋求双赢。

某些机构说中国发展制造业是要获得西方的前沿技术、促成大规模技术转让,从而控制价值链高端,这更是一种过度担忧甚至是无端指责。世界各国无不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本国工业发展的重点,中国制造业因为高新技术缺乏,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很多行业只能居于代工制造的低价值环节,这本就是国际分工的不均衡。尤其是有些国家利用出口管制、贸易禁运等措施,在高新技术上人为建立壁垒,这更需要中国制造业加强高新技术自主化,以此满足中国基本的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和国防安全。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或合作更是市场行为,有来有往,何谈政府强制。

总而言之,西方部分机构对《中国制造2025》的担忧既有误读成分,也有夸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