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五年看变化·太行行】“绿岭”小核桃撑起扶贫大产业
在临城,昔日荒山秃岗如今郁郁葱葱,变成带动农民致富的“绿岭”。 记者 赵永辉摄
“让荒山秃岗变成漫山遍野种满薄皮核桃的绿岭,这是多好的事儿啊。”这是李保国教授生前在临城县推进薄皮核桃种植产业时的心愿。
如今,绿岭牌薄皮核桃正以年增万亩的加速度“长大”,临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全县近1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靠着小小的薄皮核桃,贫困群众离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
记者 杨冰 王永晨【发自临城】
满岗满坡的核桃树郁郁葱葱,身披绿衣的小核桃神气地挂在枝上,调皮地随风摇摆。
芒种时节,正值核桃膨果期。在临城县郝庄镇李家村的核桃园里,看着已长成乒乓球大小的薄皮核桃,花甲之年的田东城咋看也看不够,“以前,俺全家靠种玉米,日子紧巴巴。去年,这3亩多薄皮核桃一下子就挣了2万块!这小东西,活活就是个金疙瘩!”
从最初的几百亩,到现在的近23万亩,临城薄皮核桃正以年增万亩的加速度“长大”,成为全县的扶贫主导产业,靠着小小的核桃,贫困群众离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
漫山遍野的薄皮核桃树,托起临城县脱贫致富的希望。 记者杨冰 王永晨摄
看见小核桃 就想李保国
薄皮核桃是个啥?别说是山里人,就是曾经见过些世面的高胜福刚开始时也没听说过。
现如今已是绿岭集团董事长的高胜福,曾在临城县电信局有份稳定的工作,1999年,响应县里“开发荒山”的号召,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承包了3000亩荒岗想种苹果。
“就种薄皮核桃吧!”高胜福托人请来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细致查看了临城县山场的土壤、水利等条件后,结合对市场需求的预判,提出了建议,“这儿的山区丘陵地带土壤构成以洪积冲积多砾石岗地为主,土质中性偏碱,钙质丰富,非常适宜栽种薄皮核桃。”
李教授说,薄皮核桃皮薄如纸,用手就能把核桃壳捏碎,而且成熟期早,口味好,出仁率高,含油量高,经济价值比厚皮核桃高很多。
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在向记者讲述薄皮核桃在临城发展壮大的历史。 记者王永晨摄
“听着挺好,可没见过,也没种过,这心里老大不踏实。”2000年春天,高胜福半信半疑地种了200亩,成为临城县第一个大面积种薄皮核桃的人。但他也留了一小手,背着李教授选了一块土质和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偷偷弄起一块“百果园”,种上了苹果、栗子、樱桃、柿子。
对“百果园”的“特级护理”并没有让高胜福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些果树要么被冻死、要么长势不好,收成“惨不忍睹”。而按照技术规程种植的薄皮核桃却很争气。2003年秋,第一批果实下树,当时普通核桃市场价格每斤只有3、4元,薄皮核桃却卖出了每斤40元的高价。
这下,高胜福彻底服气了。李保国说,你服的不是我,是科学和市场。“让荒山秃岗变成漫山遍野种满薄皮核桃的绿岭,这是多好的事儿啊。”受李教授这句话的启发,高胜福把自己的公司正式命名为“绿岭”(后成为绿岭集团),从此专种李保国精心选育的“绿岭1号”薄皮核桃。
薄皮核桃也让有60万亩山场面积的临城县找到了扶贫的主导产业。
李家村的村干部在向记者讲述该村靠核桃脱贫致富的故事。 记者王永晨摄
田东城老人所在的李家村,117户人家中,贫困户就有105户。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出头。2011年,村里把收归集体的3000多亩山场经过统一整治后陆续种上了有政府补贴的“绿岭”薄皮核桃苗,然后再分给各家管护,收入按照集体个人三七分。去年,随着核桃进入盛果期,村里人均收入一下子涨到8000多元。“除了一户没有劳动能力的两位老人,其他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党支部书记李贵洲告诉我们,现在村民入新农合,村集体给每个村民出一半钱。
目前,临城县已成为年产核桃2万多吨,产值5亿多元的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全县近1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
“把俺带上了致富路,李老师却走了。”采访中,我们听到太多这样的不舍,“教我们矮化密植、教我们去头拉枝、教我们控制间隙……”对于临城老百姓,李保国教授就是他们记在心里的恩人、亲人。
政府来扶持 “绿岭”唱大戏
5月24日,我们在绿岭种植基地见到水南寺村的鲁飞。“100亩核桃树,我负责管理,收秋时按核桃品质算钱。”2012年他管理的核桃因为个头大小不均,品质不一,只挣了3万块,“就这,也是以前在外打工累死累活挣不来的。”
“技术员说了,只要按照他们制定的标准管理,以后挣得更多。”第二年,鲁飞边学边干,一下就挣了8万多元。按照技术员教的“树、草、畜、沼”四位一体生态种养模式,他在核桃树下养了1000只鸡,400只鹅。“一年赚十万出头不是多大的事儿”。34岁的鲁飞对过好自家的日子很有信心。
南寺村的鲁飞(右)向记者介绍起核桃树管理技术头头是道。 记者王永晨摄
扶持龙头企业,把小核桃做成大产业,让困难群众都靠上这棵大树脱贫,是临城县委县政府清晰的扶贫工作思路——
在县里的扶持下,绿岭集团已经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集优质薄皮核桃品种繁育、种植、研发、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形成了种养加销游一体,依托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连接第三产业的“托一带二连三”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现在在临城,种核桃、管核桃、摘核桃、剥核桃、卖核桃……只要做与核桃有关的事,农民都能挣着钱。绿岭集团办公室主任张康给我们算账,即便是技术含量最低的手剥核桃仁,每人每月都能挣到2000多元。
政策、资金重点向核桃产业倾斜。县里制定了扶持薄皮核桃种植的政策:种百亩以上的,每种植一株苗补贴3.5元;种50亩以上的,每嫁接活一株树补贴0.5到1元。县财政每年为此要拿出120多万元。政府还出台办法,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起薄皮核桃在临城的发展滔滔不绝。左边的笔筒就是核桃壳做的。 记者杨冰 王永晨摄
目前,绿岭集团每年仅提供“绿岭”“绿早”两个主要品种的优质薄皮核桃苗就达600多万株。年累计雇用打工农民10万余人次,其中2000多人常年在绿岭打工,公司劳务费用付出1100多万元。集团还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为1300多户建档立卡户分红,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以低价提供苗木,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种植经验与模式、高于市场价回收合格核桃的“三提供一回收”方式,与农户形成互利互惠的共同体。
扶志又扶智 农民成专家
“树高控制在2.8米左右,便于果实成熟后采摘;树形要上边小,下边大,便于通风透光……”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眼前说起核桃树管理头头是道的米如僧,原本只是郝庄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从5年前种上核桃,每次技术员来培训或者村里组织出去参观学习,他都积极参加。现在的他已经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一般的核桃种植管理问题都能解决。”
乔家庄村的张勇芳(右)向记者介绍核桃种苗的嫁接技术。 记者王永晨摄
黑城乡乔家庄村位于绿岭核桃基地以西几公里外的山谷,近水楼台,几年前就成为核桃专业种植村。村民张勇芳已经不满足跟着合作社种核桃,“家里30亩核桃包给了5个村民,俺现在专心做育苗和接穗生意。”通过网店,他的苗卖到了四川、湖北等地。“前一阵卖得好,一天就能挣一万八。”从跟着人家种核桃到现在自己单干,张勇芳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也能带着别人跑。”
在绿岭集团技术总监、李保国教授的学生陈利英看来,现在的农民和以前大不相同,“原来我们说啥是啥,现在都得按老百姓的‘定制菜单’备料。”所以,陈利英和她的科研团队不敢有丝毫松懈,不断地在开发核桃深加工产品:核桃油、鲜食核桃、核桃乳……
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贵洲(右)指着已经挂果的核桃树,向记者描述该村脱贫致富的路线图。 记者杨冰摄
李家村不久前和北京一家公司谈起了旅游开发合作,“真舍不得这些年经营的好山好水白放着。”站在村边大东沟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贵洲说,“让外面的人来,我们就能更多地知道外面的事儿。”
责任编辑:张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