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五年看变化·坝上行】春回小坝子

21.05.2017  08:22

4月21日,春天里,我们驱车赶往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寻找春天的故事。原本沙化的荒山上,一簇簇山杏花开得正盛。 记者李建成摄

记者 郭峰 李建成[发自丰宁]

早些年,沙尘暴每年要刮20多回的时候,小坝子的春天是黄色的。

内蒙古高原风沙南侵最大的天然风道,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沙化面积曾高达70%多,影像资料中“黄沙埋了墙,流沙压塌房”的景象至今让人触目惊心。

这个春天,再上小坝子。一路看到的“沙退山绿”的奇观,听到的“人战黄沙”的故事,让我们惊叹于生态修复的效力,赞叹于众志成城的定力,感叹于科学治沙的伟力。

快到小坝子乡榔头沟时,路边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格外引人瞩目。在沙化面积一度达到70%的小坝子乡,这条地表河是当地生态修复的最好见证。 记者李建成摄

槽碾沟村榔头沟居民组是此行第一站。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海波说,当年榔头沟人称“沙深五尺”,每有领导、专家来考察沙情,村民们都要花上几天专门清出一条进村的路。

眼前的榔头沟不见沙子但见树,河沟里、山坡上、村路旁、房前屋后一株株落叶松青翠欲滴,一棵棵白杨树才生嫩芽,一簇簇山杏花开得正艳,一丛丛草灌木方吐新绿。

要看小坝子,先到展览馆。”刘海波拦住急于入户采访的我们,说要“先走程序”,看看2014年建成的小坝子生态展览馆。

58岁的居民组长韩祥既是管理员又是讲解员。韩祥在榔头沟过了大半辈子,亲眼见证了小坝子一带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的变迁。记忆中,儿时的春天河道碧水长流,两岸杨柳成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再后来,韩祥结了婚有了三个女儿,迫于生计开始养羊。“不养羊娃学都上不成。”韩祥语气中透着无奈。

养羊赚钱,羊越养越多。最多时小坝子全乡不到5000人养了10万多只羊。“就是草有一天长一寸的能耐,也供不上牲口吃啊。”于是树没了,草没了,沙来了。

春天是一场场大风,刮得天通黄、路难行……我们把春天弄丢了。”这是韩祥女儿上初中时写的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让老韩记忆犹新。“如今好了,我们这儿风和沙分家了,风照样刮,但沙子没了。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槽碾沟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和护林员代表正在义务植树。最近五年,小坝子百姓自发植树5万多棵。守护生态成为每个小坝子人的信念。 记者李建成摄

看完展览,韩祥急着去槽碾沟村参加义务植树,开上自家的二手“本田飞度”一溜烟走了。副乡长刘万煜来接我们去沙沟看看,那里是浑善达克风沙进入小坝子的地方,也只有在那儿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黄沙占道的样子。

刘万煜2011年3月转任小坝子副乡长,第一天报到就被沙尘暴拦在了槽碾沟村。“黄沙漫天不见路,挡风玻璃啪啪作响。”刘万煜停车躲了半个多小时,心里拔凉拔凉的。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到任后,治沙就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这片是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造林,五年造林2.38万亩;这片是德援、日援项目造林,五年造林1.1万亩;这片是社会公益团体造林项目,五年造林4000亩……”一路上,刘万煜边开皮卡边给我们介绍。

去往沙沟的路上原是重度沙化区,经过几年治理,如今已长出一层野草。 记者李建成摄

在海子沟一片白杨林旁,刘万煜突然停下车,瞧了瞧没有出芽的树冠,用手拨开浮土看了看树根,发出一声叹息,“这片树活不成了,得赶紧补植松树。”小坝子地理、天气、土壤条件极为复杂,种树极为不易。栽好树苗一桶水浇下去眨眼就没了影,昨天种的树苗今天全军覆没是常事儿,长成的林子突然大面积死掉也不鲜见……“哪怕就像养活孩子一样精心,成活率也仅有三成。”刘万煜感慨治沙艰难。

刘万煜(中)拿出手机给我们看5年前这片重度沙化区的样子。 记者李建成摄

皮卡车开到赵树沟坡顶再难前行,刘万煜带着我们顶风步行前往沙沟。“一个接一个排好队走啊!”刘万煜一路叮嘱,说这样能少踩点脚下的草。脚下原是重度沙化区,如今已长起一层野草。“这片草来之不易啊!”中途休息时,刘万煜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五年前在这里拍的照片,照片里他脚踝以下部分埋在沙里。

第一个市场化手段治沙留下的成果。残存的梭梭承载着绿的希望。 记者李建成摄

眼前的沙沟仍有块块裸露沙地,但一簇簇植物稀稀落落正在顽强地透出绿色,刘万煜告诉记者这是小坝子第一个市场化治沙项目留下的宝贵遗产。2014年,该乡通过市场化招商引入一家北京公司,应用新技术在此种植梭梭1.5万亩。第一年成活率达到80%以上,刘万煜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

梭梭耐旱怕涝,谁知第二年雨水陡然增多,梭梭大面积死亡,仅剩10%左右,刘万煜垂头丧气了好几天。乡党委书记康振华给他打气:“治沙也如逆水行舟,要么人进沙退,要么沙进人退,反正咱们不能退。

在一次次种树——死亡——种树的循环递进中,小坝子倔强地前行,用绿色一点点挤掉黄沙。“再过五年,定让沙沟换绿颜!”刘万煜信心十足。

小坝子的信心来源于近年来的治沙成果:森林覆盖率由16.6%提高到29.6%,林草盖度由35%提高到70%,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到59%,已经重新成为扼守浑善达克的京津生态屏障。

小坝子乡喇嘛山口大桥,当年曾被风沙淹没,每年旅游旺季到来之际都要先用铲车清理积沙。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卢云成摄

说起来,小坝子治沙已有17年了,但前些年主要功夫下在了生态治理上。虽说山川渐绿,但农民生活依然贫困。201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57元。也就是在那一年,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让小坝子春天的故事又有了新内容。

为了让百姓摆脱“树绿了,人还穷”的困境,2013年,经过反复论证的“股份羊”精准脱贫方案在小坝子乡推开。以乐拓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乡9个合作社,引导农民以羊入股分红。农民有羊不见羊,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生计问题。

小坝子村建起漂亮的新民居,恶劣的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变。 记者李建成摄

在乐拓牧业有限公司,我们又遇到参加完义务植树前来打听行情的韩祥。3年前,他把所有的羊过秤,核定2500公斤羊入股到公司,由公司集中改良品种、统一饲养、统一销售。按照“四年本利平”的约定,明年他将从乐拓公司拿回5000公斤羊。

目前活羊十块零两毛一斤,照这价你明年能赚十多万块钱呢。”生产厂长周海龙给韩祥算了算账。

这可比自己养牢靠多了。”韩祥笑得连脸上的皱纹好像都透着欢喜。他家十亩农田全部改种青贮玉米为公司供应饲料,每亩收入比种玉米多一倍。腾出手的韩祥还当上了护林员,一年有8000元工资,闲余再打打零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

在小坝子乡乐拓牧业公司,县乡干部与公司负责人共商脱贫大计。山绿了,人穷了,为了让百姓摆脱贫困,乡里谋划了股份羊、股份驴等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全部贫困户。 记者李建成摄

股份羊”成功后,小坝子乡陆续推出了“股份牛”“股份驴”“股份山”“股份菜”“股份菌”等精准脱贫模式,使产业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户。五年来,该乡共实施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中心村建设等共61个项目,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到2977元,比5年前打了个滚儿,增长了近2.5倍。

在韩祥(前右)家的李子树下,他突发感慨:小坝子的春天回来了! 记者李建成摄

树多了、草厚了、山绿了,咱的好日子也来了。”夕阳下,韩祥家整饬一新的小院里,一株李子树花开正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韩忽然冒出了一句文绉绉的话:“小坝子的春天回来了!

点击进入【记者走基层 五年看变化】专栏

责任编辑:赵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