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30.11.2017 10:46
本文来源: 卫生厅
日前,由《健康报》社、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健康报·健康智库高端研讨会暨上海公济·医院全质量管理院长圆桌论坛”在沪举行。在这场主题为“‘互联网+分级诊疗’助力平衡发展”的交流与对话活动中,与会专家和院长围绕如何借助信息化工具,让医疗卫生行业的先进生产力释放出最大能量,打通分级诊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级机构以更强的合力为百姓健康兜底等分享了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力求梳理改革和发展脉络,剖析“堵点”“痛点”,提出政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孟群
一张蓝图绘到底,信息化就会对推动分级诊疗乃至深化医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7年,我国将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实现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务期必成”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信息化就会对推动分级诊疗乃至深化医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平台联通,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侧重于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地市级平台、县级平台则侧重于所属医疗机构接入。我们对2536家医院(其中委属管医院44家;省属管医院468家;地市属管医院2024家)的调查显示,医院平台与区域平台互联互通情况还不够理想。252家综合医院和263家专科医院不具备与当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条件,372家综合医院和225家专科医院虽具备实现对接的条件,但尚没有与当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在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十分突出。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以病人为中心,基于电子病历的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要大力推进的方向。为促进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委统计信息中心以信息标准为核心,以测评工作为抓手,打造全面测评体系,推进区域及医院和主要业务系统的标准化水平和互联互通服务能力。自2013年以来,共有39个区域信息平台和40个医院信息平台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不要忘记信息共同体的建设,它是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信息共同体是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是要把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结成信息共同体,而不是仅仅完成医联体内部医院点对点的连接。由此,居民就医不管选择哪家机构,他此前的医疗卫生服务记录都可以被调阅,从而得到延续、规范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检查。而区域内影像、心电、检验、超声等会诊中心的建立,也扩大了区域优势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分级诊疗提供了有效支撑。要达成这样的结果,一个相对周全的顶层设计格外重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代涛
推进分级诊疗,需要地方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并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公立医院支援基层。同时,要注重机制建设,建立起各方共同受益的激励相容机制,这一点至关重要。
推进分级诊疗,要以医联体为载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纽带实施改革。要让这两大工具实现改革目标,需要地方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并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公立医院支援基层;必须注重动力机制建设。
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需要6项保障机制:
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即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即引导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组成;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即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即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激励引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动态调整。
利益分配机制,即改革医保支付、加强费用控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引导各级医疗机构转变诊疗行为,主动承担其在分级诊疗中应尽的职责。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即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三级医院负责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治;二级医院主要接收慢性病、恢复期、稳定期患者,部分将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县级医院解决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医院,病情稳定、诊断明确的病人、晚期肿瘤患者。
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是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线;强基层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要实现资源下沉、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使居民获得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增加健康收益,需要建设连接整个体系的信息系统。
推动医联体建设,需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需要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激发公立医院控制成本的动力,使大医院优质资源能够及时下沉,愿意下转病人,真正实现双向转诊。需要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和医务人员待遇,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需要充分发挥医保对于控制费用、规范服务、引导患者合理流向、促进双向转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健康报》社总编辑 周冰
伴随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从扬帆起航到探路攻坚,《健康报》始终不忘初心,为改革发展大声疾呼,为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助力。
作为医疗卫生行业媒体的“旗舰”,《健康报》已经被众多读者看作获取政务信息、解读政策走势、学习基层经验的重要工具。创刊86年的《健康报》忠实记录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足迹,也描绘着改革开放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风起云涌。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医改也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对更多的深层次矛盾和更难啃的“硬骨头”,《健康报》也将紧跟时代脉搏、引领行业动向,把打造行业思想智库作为转型发展的目标之一,致力于在政府、行业、市场之间搭建起常态化的沟通平台,让各方就热点问题展开对话,把各方智慧和资源串联起来,进而梳理改革经验,研究政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推进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建立“信息共同体”,则是引导患者自觉自愿到基层就医的一步“关键棋”。在现有条件下,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必须遵循群众自愿原则,循序渐进,而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可以成为把医联体内成员“拴”在一起的纽带,让患者就近获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具“黏性”,为实现分级诊疗提供捷径。此外,我们也要梳理出那些尚不完备的条件和有待补齐的短板,在为深化改革出谋划策的同时,动员各方积极行动起来,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让分级诊疗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 黄勇
打造区域医疗生态圈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愿景。无论是建设松散型联盟还是紧密型医联体,华西都坚持“在线与在位并重”。
作为三级医疗体系的引擎,大型公立医院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构建有序就医的分级诊疗制度,已经成为医改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发展医疗联合体建立上下联通机制,把医疗资源盘活,则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医联体建设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促进优质资源流动,做强基层;二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保障服务提供的连续性。
华西医院的业务结构是需要优化的。做县级医院能做的手术,一不能增加华西收入的含金量,二不能带来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所以华西医院自身也希望做业务结构的优化。华西医院的愿景是希望让西部地区的老百能够得到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一个华西医院是不够的,需要提升全行业水平来共同解决西部就医难和优质服务的可持续问题。
从2002年开始,华西医院开始依托自身影响力打出区域协同牌。2013年,华西医院提出打造区域医疗生态圈,助推分级诊疗落地。履行社会职能、放大资源效益,分流常见病患、汇聚目标病患、改善患者体验、拓展学科空间,是华西开展区域协同医疗实践的愿景。而优质资源下沉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才能尽可能地扩大辐射面。
在建设“华西区域协同医疗体系”的过程中,华西医院坚持“在线与在位并重”。在位,即共享华西品牌,委派院长、业务管理助理、运营管理助理、学科主任,开展专科结对,提供项目培训、住医规培、管理咨询等。在线,即以信息化为纽带,开展机构协同医疗服务和协同人才培养,业务涵盖互联网医学继续教育、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联合会诊、远程联合查房、双向转诊等。
以慢病签约服务为契机,借助“互联网+”平台,华西医院已经开始打造城市社区联盟,建立城市公立医院与社区之间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华西医院与成都市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优质资源的举措包括:开展网络联合门诊,双向转诊,派驻全科医生,组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协同慢病签约管理,检验质控同质化等。围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华西医生积极与社区医生组团探索形成家庭、社区、大医院“三位一体”的慢病治理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华西医院也希望能够建立起区域性数据资源中心,以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王兴鹏
打造区域分级诊疗格局,建立良性发展的区域医疗体系,需要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三级医院摒弃围墙意识,发挥引领、辐射、帮扶、指导作用,成为区域分级诊疗的担当者。
三级医院办得好不好,不该再看它的体量,而要看它的影响力。三级医院应该成为六大中心:常见病规范化诊断示范中心、疑难危重症会诊抢救中心、医疗行业标准制定中心、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心、临床技术研发中心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中心。同时,打造区域分级诊疗格局,建立良性发展的区域医疗体系,必须解决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发展需求,让大家成为利益共享的“一盘棋”。这需要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三级医院摒弃围墙意识,发挥引领、辐射、帮扶、指导作用,打造网底坚实的医疗体系,成为区域分级诊疗的担当者。
为了提高区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扶正就医“倒三角”,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方面通过“社区全科医生导师制培养项目”,完成了对松江区15家社区46名全科医生为期两年的“导师制”培养,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作为上海市“四大创伤中心”之一,上海一院还从骨科、康复科入手,与基层深度融合对接,在松江区建立了以一院康复科为龙头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统一人才培养及团队架构,为区域内乃至全市康复患者提供医疗资源。
康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此,上海一院建立康复网络信息化系统,让每位松江区康复患者进入信息系统;三级网络内的每家医院均设专人负责转接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在患者离院后通过短信和邮件通知到下一级康复机构,对每位急性期康复治疗后患者给予一个独立的编号和信息流转单,全程监控患者的康复进程,并及时了解退出康复医疗一体化网络的原因等。
同时,上海一院还围绕加强松江区域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能力,以统一信息化平台为支撑,联动全区各级医疗机构,探索构建具有松江特色的区域肿瘤防治新格局。由上海一院发起建立的松江区肿瘤防治体系,联合了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松江区中心医院、泗泾医院、方塔医院等二级医院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松江地区155万常住人口,构筑了一张较为完备的区域肿瘤防治信息网络系统。
盛京医院集团抚顺医院院长 张晓纲
以信息化为纽带,下级医院才能得到上级医院实时的技术支撑。信息化先行,医联体才会成为共同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医疗环境、条件、设备不足、药品种类有限,是影响建立和推广分级诊疗模式的核心问题。同时,体制机制障碍也不容忽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对引导居民合理就医的作用还不明显;在转诊方面缺乏详细可操作的转诊标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从而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实施和效果;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大医院薄利多销,缺乏转诊动力。
要推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必须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对大医院进行限制和抑制,另一方面要让大医院“眼睛向下”,通过上下贯通的纵向整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大医院带中医院,中医院带小医院,最终使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需求。这意味着,建设医联体就要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增量资源、整合服务资源,实现内部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而不是采用推倒重来的“休克疗法”。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单靠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医保政策的支持。
盛京医院的既往实践表明,信息化已成为分级诊疗的重要支撑。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移动医疗的结合,为传统医院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对医疗资源存量和优质资源效能的释放、建设高水平的医联体都十分有益,也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得到了可信任的医疗服务。在传统帮扶模式下,专家走了,受援医院发展也会随之陷入停滞。而以信息化为纽带,下级医院得到了大医院实时的技术支撑,才会真正告别“淡季”。
作为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盛京医院探索建立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医疗联盟模式,利用网络平台,与联盟医院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异地挂号、委托检查、互转病人、网上会诊;共享网络教育资源,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一系列努力的结果是,联盟医院各学科实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确保周边百姓的基本医疗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专家会诊机制得以建立,诊疗连续性得以落实保障,医联体成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龙头医院趋于同质化。
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卢清君
远程医疗有助于推动基本医疗普遍可及,推动建立按需分层、按质分层的立体医疗照护体系。信息化建设推进到哪里,远程医疗协同就能走到哪里,分级诊疗就能在哪里实现。
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这12个字,概括了我国医疗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医联体建设是一项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是实现医疗分工协同化,会诊转诊常态化,教育科研实用化。而信息技术则能够改善远程医疗协同模式,让连接更为泛在、便捷,让专科医师深度协同,使医院之间的协作从医疗帮助发展到学科建设,使医疗、教育、科研、疾病预防都能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来实现或得到有力推进,真正实现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学科帮扶和学科联动,助推分级诊疗走向新业态。
专业资质管理是远程医疗的基石。遵循医疗管理规范和较高的技术标准,大型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基层医院进行医疗监管和质量控制,医师将为患者提供医学咨询、健康咨询和预约诊疗。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远程医疗合作须建立第三方运维机制,成本分担、价格形成与分配机制。只有明确了合作机制、角色定位、责任认定、财务协定,远程医疗协作才能行之长远。借助远程医疗协同建立专科医联体,推动学科发展,需要在医、教、研、防4个方面开展,即远程医疗+双向转诊,专科进修+远程培训,科研协同+技术推广,慢病防控+精准扶贫,从而使患者获得科学、便捷、经济、高效、连续的医疗照护。
推进远程医疗协同,需要开发优质资源的剩余时间,而专家的剩余时间是管理出来的。这项工作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依靠基层医生和专家助理共同完成,通过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做出科学决策,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预约转诊、科学转诊,在转诊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危重症患者的转诊风险。
要实现远程医疗协同,对基层的人员培训显得至关重要。远程培训体系,可以使得专科培养趋同化;远程教学查房,借助交互式视频会议和直播手段,通过多家医院提交病历、专家遴选病例,在专家与基层医师的互动中解决基层医生重复遇到的问题,解决基层专科师资缺乏的窘境,把大型医院的继续教育延伸到基层。
未来,希望相关部门管理者把远程医疗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当中,从而让百姓获得更适宜的医疗照护。
本文来源: 卫生厅
30.11.2017 10:46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12月8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 2017年12月8日
地 点卫生厅
河北省三级医院全部加入医疗联合体
记者从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北省医疗联合体建设新石家庄网络广播电视台
四川可网上申办居民健康卡
从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获悉,卫生厅
河北积极建立各模式医联体168个 多举措破解群众看病之“痛”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
“河北健康云”项目初见成效
近日,由中央资金支持1.64亿元、省级配套1.卫生厅
河南鼓励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近日,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