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颠覆还是融合争论不休
在很多人眼中,传统金融是个特殊的行业。壁垒森严的准入制度、围墙高砌的资本门槛以及依章办事的游戏规则都使得金融业成为其他行业无法染指的禁地。然而,仅仅两年时间,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就搅得传统金融业风声鹤唳。事实上,关于两者的“融合论”、 “互补论”、“颠覆论”早已有之并拥有各自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相互融合。”9月13日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论坛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说道,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打盹的时候实现了迅猛发展,未来金融行业将在互联网改造后得到大踏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将在业务创新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互金冲击传统金融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2008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代表了企业和普通百姓对于传统金融业服务进步的期望、无奈,甚至反映了 “金融压抑”的宏观背景。此后不久,余额宝、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业带着普惠草根阶层的超强生命力崛地而起,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一发不可收拾。
P2P平台银客网总裁林恩民举例道,银客的目标客户就是一群“三无”企业,即金融结构中最“无助”的、银行最“无能为力”的、社会财富分配最“无奈”的客户。现实中,由于利润、制度、监管等原因,这是一个传统金融不愿意和不敢去碰触的群体。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它的商业价值一定是最大的社会价值的变现。银客要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通过理财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要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融到资去更好地经营,要让所有人都能成为金融的参与者从而实现梦想。”
诚然,从表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带给传统金融的冲击是把高大上的金融产品变成了下里巴人的互联网理财,将高净值精英参与的金融投资行为变成了草根全民参与的 “1元”起步。从深层次来看,它改变了金融业的成本结构和业务模式,它刺激了国内尚缺的征信体系建设的起步,更改变了民众对金融的认识。
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坦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把传统金融拉下了“板凳”,从坐等钞票上门的板凳上拉了下来,打破了银行朝九晚五上班的时间限制,倒逼传统金融必须做出改变。
霍学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带给金融业的冲击极其明显。它使金融业由粗放经营向精准化经营转变,由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由利润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由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关注20%的高大上客户向关注80%的屌丝客户转变,让80%的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将有获得重生的机会。
未来之路存争议
“现在有一个幽灵在中国的上空游荡,那就是互联网金融。”国内学者如此形容互联网金融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渗透,和对传统金融带的挑战。但是对于它和传统金融的走向,圈内人士的观点却大相径庭。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是“颠覆论”的代表。他认为,“颠覆”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虚拟网点网络可很大程度替代银行的物理网点网络;二是互联网金融更能突破时空局限;三是互联网金融还可大幅降低业务成本;四是大数据信息集散处理将大大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与风控效能。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也是“颠覆论”的拥护者。他谈到,作为典型“互联网土著”的80后、90后,如今遇到金融自由化时代的开启,这股力量推动互联网金融成为大势所趋,将不仅颠覆金融业,也会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完成对整个生存生态的变革。
有意思的是,相对上述学者的观点,来自互联网金融浪潮前沿的蚂蚁金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表态却十分谨慎。他直言不同意“颠覆”的说法,而更倾向双方“互补”的关系。
陈龙进一步谈到,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和角色定位与传统金融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的服务对象不同、服务时间不同、技术存在差异,而且它们的消费和社交是相对独立的。基于这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能够有效互补。
一直研究传统金融转型的霍学文等专家认同“融合论”。霍学文长期观察工商银行实施的“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他认为两者在数据、人才、风控、技术等多方面都可以融合,未来传统金融将不断线上化,互联网金融也将不断线下化。“工商银行在为传统金融业探路,如果改革成功意味着所有银行都能够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林恩民的观点也许更加务实。他谈到,目前金融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认清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这要求无论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都要以受众为导向,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创新,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因为只有赢得用户的认可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金融样本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颠覆论”、“互补论”、“融合论”虽然讨论热烈,但它们也许都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最终打造一个新的金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