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互联网+传统产业” 莫让审批监管“拖了后腿”
导语:时下不少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企业都会碰到审批障碍,这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这些障碍是因为互联网创新跑得快,原有针对传统行业的审批、监管政策跟不上新形势,才拖了“互联网+”的后腿。
审批障碍
近日,记者在走访互联网创业企业时发现,不少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企业都会碰到审批障碍,这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这些障碍不是相关监管部门管理低效或吃拿卡要造成的,而是因为互联网创新跑得太快,原有针对传统行业的监管政策跟不上新形势,才拖了“互联网+”的后腿。
传统政策与“互联网+”不匹配。比如用审批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配备线下教学用地”“负责人具备教学资格并从教5年以上”等来审批互联网教育企业,就会造成资源错配。有些企业为了能通过审批,不得不租教学用地白白闲置着,或找个校长来顶替负责人,这么做把金钱和精力用于应付审批,难以专注于创业创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建议:“面对新业态、新模式要重新对行业现状进行评估,清除旧有的审批障碍。”
传统政策不适应“互联网+”,难以跨界联动。“互联网+传统行业”往往涉及两个甚至多个行业,现行审批、监管体系按部门各有分工,企业在申报审批时往往会面临多头管理的难题。比如互联网金融教育至少涉及教育、信息、金融三个监管部门。竹立家说:“在审批方面各部门不联动的问题由来已久,不只是互联网企业面临这个问题,但这个老问题反而可以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解决,从而推动工商等部门联动审批。”
传统政策面对“互联网+”有空白。互联网创新会带来很多新模式、新产品,原有的审批、监管政策没有与之相关的规定。比如,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各项创新层出不穷,但直到今年7月18日央行联合多部委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才消除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政策的空白。竹立家说:“市场创新速度快,给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各部门要迅速研究新形势,出台新政策、新法规。”
专家建议
要开明渠堵暗道。简政放权要减掉对市场或社会介入过多的事项,但并不是一放了之。“不是说政府从此就不要搞行政审批了,必要的行政审批还得搞,它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竹立家说。合法合规的审批渠道畅通了,想打“擦边球”的企业自然也就少了。
要对大小企业一视同仁。一些大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因此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发展,甚至能争取到“特事特办”的待遇,但许多小企业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对此,竹立家建议:“面对创新,监管层要对整个行业进行评估,出台行业相关政策,要让企业无论大小,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要有一定灵活性。面对市场创新,竹立家建议,在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增强一些政策的灵活性。比如为了鼓励创业创新,可考虑借鉴“负面清单”模式管理创业创新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再如一些企业“特事特办”后就要形成一个案例,碰到类似情况可参照执行。“很多改革就是从先行先试中破题的。”竹立家说。
各地优化
国务院7月4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优化“互联网+”审批流程的做法推出,政策已经聚焦打通“互联网+”审批环节的障碍。
上海市杨浦区正在积极调整审批政策适应“互联网+”。据沪江网市场部公关经理傅秋卉介绍,沪江网位于杨浦区的创客空间已经孵化出几个互联网教育创业团队,杨浦区目前正在研究允许这些互联网教育企业联合使用一块教学用地申报网络教育资质。
上海市还为大众点评网“特事特办”解决了“互联网+医疗”资质。据大众点评网创始人龙伟介绍,大众点评从城市生活消费资讯跨界做医疗需要申请相关资质,通信管理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开始在衔接上不太适应互联网跨界,最后通过“特事特办”才解决。他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形成联动机制,让互联网企业跨界创新更便利。
为“互联网+”营造更高效、更优化的发展环境,江苏省目前已经开始系统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布了《优化“互联网+”审批流程试点分工》,清理阻碍“互联网+”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制定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破除行业壁垒,调整完善不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
江苏省还提出要认真梳理“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比如创办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多少个办事流程、多少个工作日,如何再简化、压缩。江苏省编办主任俞军认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周期以年为单位,互联网的创新周期几乎以月为单位来竞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服务产品,不能耽搁在行政审批环节。(人民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