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风:勿让匡扶正义者孤军奋斗

06.06.2014  17:12

    5月31日,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在公交车上遇见一歹徒持刀行凶,将5名乘客砍伤。柳艳兵身负重伤,但他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将歹徒按倒并将凶器夺下。目前他仍在住院,不过他却并未准备放弃今年高考。柳艳兵品学兼优,网友都很惋惜,纷纷呼吁:好人好报,请保送宜春夺刀男孩!(6月6日江西日报)

    如何对待未成年人(或者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一直以来讨论者多。赞成者从社会公共道德培养来说,反对者却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来讲。不过近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见义勇为更应当“见义智为”,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么一小会犹豫,却造成了惨痛的后果。5月28日,山东招远麦当劳内发生一起惨绝人寰的恶性事件,一名年纪20多岁的女子被六个凶徒活活打死,两分多钟内,没有一人真正施与援手。虽然事后有人认为,围观众人被凶徒吓倒,不过再多的解释也无法掩饰它的苍白,在暴戾面前,他们的犹豫成了暴徒的帮凶。

    我们的确不鼓励未成年人不顾自己安危的见义勇为,未成年人不应成见义勇为的主体,而应是见义勇为的继承发扬者,危难之际,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报警,让警察来处置,能避免加重伤害。有网友举例说,前些年,几个高中生与一个挟持女生的歹徒搏斗,结果两死一伤。然而,警察出警必然会有时间差,在某些时刻,比如山东招远事件、此次宜春客车暴徒砍人事件中,分秒间,就是一个生命。试想,柳艳兵当时乘坐的汽车上有35名乘客,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后果又将是怎样?

    但是,如果有未成年人(或者中学生)见义勇为,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对媒体来说,这也许是一件两难的事情,一方面要宣扬这种社会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度的宣扬,造成未成年人对见义勇为的误解。报与不报,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回首近年来的社会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的道德误判都会对社会造成致命性的伤害。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让公众对扶不扶产生了怀疑,虽然“佛山小悦悦事件”后,又经历了“扶不扶”的举国大讨论,媒体和公知一致在网上发声,对于倒地的弱者,必须扶;然而道德的裂痕却至今未愈。

    对于柳艳兵是否要保送,其实不同的角度肯定会有不同的结论,最近也有某些省市高考品德加分,见义勇为成为一个加分项。然而在笔者看来,对待见义勇为,应该重赏,赏到所有人看着眼红。也许有人认为利益驱动的道德太功利,但是却比高喊主义有效多了。柳艳兵能否保送当然要按照规章制度来,符合规定,不要让公众寒心;不符合规定,也要有一个解释。不过,最重要的,是让柳艳兵们的后继者,不要在面对歹徒时孤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