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并正式实施

02.12.2015  09:58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及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要求,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统计局于2015年8月22日印发了《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出台是云南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优化全省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全省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科技资金的配置使用效益,强化全省科技创新普惠性财政科技政策支持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对调动全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和全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研发(R&D)经费投入主要是指创新主体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设备购建费等费用支出。一个地区的R&D经费投入及占当地GDP的比重,直接反映和影响着这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云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5.9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67%,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远没有达到云南省“十二五”规划设定的1.5%的目标,而全国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2013年就已经超过2.0%,2014年,云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第26位,西部省区排名第8位,总体R&D经费投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多数省(市)差距还很大。

当前,云南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层次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多依赖资源型、粗加工型的发展方式,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及动力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在这种形势之下,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特别是通过补助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政策的激励,将对提升全省R&D投入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云南省是全国率先出台研发经费补助管理办法的省份之一,在《办法》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云南省各创新主体的实际情况,并着重体现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补助力度大。根据《办法》规定,对创新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的补助由基础补助和增量补助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补助按照如下标准计算:创新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支出额不足1000万元的,按研发经费支出额的4%计算补助经费;创新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支出额高于1000万元(含)、不足1亿元的,对其中1000万元给予40万元补助,超出1000万元的部分,按超出部分的3%计算补助经费;创新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支出额高于1亿元(含)的,对其中1亿元给予310万元补助,超出1亿元的部分,按超出部分的2%计算补助经费。

增量补助则按照创新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支出较上一年度增长额的5%计算。设置增量补助的目的是充分鼓励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研发经费增加的幅度越大,得到的补助就越多。对于创新主体来说,投入越多补助越多,增量越多补的越多,且补助经费不设上限。

二是具有普惠性。根据《办法》规定,云南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纳入统计的机构,统计年度有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都可以申请研发经费投入补助。

三是申报程序简化。根据《办法》规定,创新主体申请研发经费补助主要是两个步骤:一是按要求组织好本单位的R&D统计工作;二是自愿提出申请,填报申请表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对应的归口管理部门审核。相比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程序大为简化。

按照《办法》规定,对广大创新主体的科技经费补助是以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为依据进行审核,研发活动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在于研发机构自身,这使得科技研发活动更符合市场需求。采用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方式,既能促进管理模式从“重立项”向“重结果”转变,大大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能够促进科研经费、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将创新主体研发经费投入的多少作为判断重要标准,多投入多补助,少投入少补助,不投入不补助。创新主体在前期研发经费投入中,需自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科技计划项目安排分散,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研发经费重复投入、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办法》的出台,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设创新型云南的需要。

办法》自2015年8月22日正式发布以来,在全省特别是广大创新主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云南省科技厅为了加大对这一全新的普惠性财政科技政策的宣传普及,于10月9日联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昆明举行了《办法》专题新闻发布会,重点向社会媒体及创新机构解读《办法》的相关条款。同时,先后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分片区举办了7期培训班,为《办法》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