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走红能否带来阅读文化热
1月3日的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转发了一则阅读文化新闻:今年元旦这两天,翻翻微信朋友圈,不同的书单被频频转发,有人预测:“2016年阅读大热?”
比如,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纽约客》的档案编辑约书亚·罗斯曼说:“回顾2015年,我发现我最喜欢的书,通常都是些能够将我带离寻常生活,去往一个与众不同时空的作品。”因而,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和《锌皮娃娃兵》,成为约书亚的首要推荐。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共有47本书,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中文译本,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两本位列其中。
首都图书馆公布的“2015年请读书单”经由《新京报》关注,也成为朋友圈的热门书单。这份书单里的30册书由读者和学者共同推荐,其中有2015年新出版的图书,也有2014的图书。
这两天,同时拥有学者和作家身份的读书人,也通过媒体,以及自媒体发布自己的阅读书单。作家李辉领衔的“六根”,六位作家从自我趣味出发,推荐了2015年最爱的书。李辉介绍说,“有一本《说食画》(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似乎不大为人提及,颇有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感觉,我却非常喜欢。”他爱的是作者冯杰“不愿多加一字的斤斤计较,使其文章质朴处显老辣,简约处多回甘”。书评人绿茶则推荐了韦力的《得书记失书记》,因为,韦力以越来越网络化的写作,“让藏书变得不那么高大上”。
一些图书经营机构,也根据销售以及自身特色给出了自己的推荐。比如杭州晓风书屋,有一份包括12本书的人文书单,如叶嘉莹的《荷花五讲》、松田哲夫的《恋上书:一本书是如何做出来的》、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周作人译)等。
在这些书单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以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重合度比较高,其他书目各家推荐都比较分散,即使如“凤凰读书”,拿出了100本的大阵仗,也不能把其他的书单囊括其中。
推出好书、阅读好书、珍藏好书、再版好书、引导阅读,这应是人们共同的图书文化的价值标准。我们在一些文化生活类图书网站的阅读频道或栏目,也经常可以看到“好书共赏”、“好书推荐”、“好书快递”、“好书博览”乃至推出“好书榜”等等这样的阅读活动。
为人推荐阅读的图书,或者热情地开一些书目,是中国读书人向来的风气,为许多读书人所好,我们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都曾为人推荐阅读的书目。这次朋友圈中这些阅读书单走红,可以看出这些推荐图书的作家、书评家、网友推荐好书的愿望。他们的读书趣味,渴望与人分享,他们更是渴望和呼唤我们的图书出版界多出一些好书,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多读一些好书。我们的时代文化中需要更多的优秀的好书。
的确,读一本好书,就是使我们与高尚的人物为伍,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生活在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之中,并且在每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阅读,是一种深切的对话和凝视,与高尚灵魂的对话,对历史和文化先哲的凝视。一个人通过阅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明慧睿智起来,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优雅、高尚起来。人性的高尚与否,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受到的阅读文化的影响有关。因此,高尚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对灵魂、对心灵的高贵的教育和文化的洗礼。这就是好书的价值,阅读好书的意义。
在人类的阅读史中,很多作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几乎一致认为,那些具有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图书作品、优秀的阅读物,必然具有美的品质、美的属性。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因此,无论是从阅读物中发现美好,还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美好的主观体验,高尚的、美好的就是好书的本质,就是我们许多人所追求的阅读的精神和灵魂。这就是好书的价值,阅读好书的意义。这也是众多人把推荐图书、书目作为雅好的一个原因。
推荐书单的《纽约客》的档案编辑约书亚·罗斯曼说,“我最喜欢的书,通常都是些能够将我带离寻常生活,去往一个与众不同时空的作品。”是的,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美好的经历,在人生中会有这么一个时期,一切的旅行都做过了,一切的体验都完成了,于是较为真切的享受也只是深入钻研已知的事物,玩味体会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如同跟所爱的人见面和重逢一般,这是成熟期中所有的心情和美趣的纯粹快感。我们可以完全听从自己的兴趣去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去一读再读,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这就是好书的价值,阅读好书的意义。如此,推荐好书也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