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春秋留松烟画上百态映陈玄

05.12.2014  13:33

闲暇时,李湛奇就会上网查阅古墨资料。

——访古墨文化爱好者李湛奇

■本报记者 王 欣 文/图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在书写历史、记录文明、撰写文章、书法绘画,尤其在成就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墨一直被认为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昨日,河北省文房四宝协会发起人之一李湛奇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中华墨文化。

历史悠久,别称众多

说墨的历史之前,李湛奇为记者讲述了一个传说。周朝时,有一个叫刑夷的人擅长诗画,有一次他在河边洗手,捞起一块松炭,发现干净的手染成了黑色。于是突发奇想,把松炭带回了家,用砖头把它捣碎,研磨成粉末调成液体,制成了写诗作画的材料。而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是最早发明墨的国家,而且肯定比周朝早得多。“无论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还是甲骨文、竹简、森牍还是帛书,都留有墨的痕迹。”李湛奇告诉记者,最早的墨属于天然物料,也就是石墨,商朝有了人造墨,周朝时墨已经广泛应用,秦朝有了固体墨,三国时就有专门的制墨人。“公元6世纪的时候,墨已经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成了印刷术的发明。

墨是文房四宝中最古老的一宝,古代的文人出于对墨的喜爱,还为其起了大量的别称,还有专门为墨做的诗句。比如,杨万里的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中,把墨称为“玄圭”;苏轼则用“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把墨称作“乌玉玦”,此外,“陈玄”、“松烟”、“松煤”、“玄玉”也都指的是墨。“最能说明文人对墨的喜爱,莫过于被称作‘墨客’了。

手工制墨,也可用药

古代的墨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墨汁不同,它是固体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长条形的墨。书写绘画的时候,将其在砚台上轻轻磨动,是为“磨墨”。“古代的人都是纯手工制墨,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一块好墨要经历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制作过程。”李湛奇介绍,“用松树脂燃烧后采集的煤就是有名的松烟,用松烟制成的墨属于上品。

有了烟,再加入胶、香料,然后炼墨,历经墨匠的揉搓,将墨团放入模具中使其成型,干燥之后便称为墨条,再加上画工的装饰,描绘上文字、花纹,一块墨就制作完成了。“古墨按照不同的用材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彩墨、药墨等,根据用途也可细分为御墨、贡墨、礼品墨、自制墨、玩赏墨等。

说到药墨,李湛奇为记者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小的时候,长痄腮,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拿了一块墨,磨开后抹到我的两个腮帮子上,没想到很快痄腮就好了。她告诉我,散发着香味的墨是药墨,能治病。后来我才知道,药墨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麝香、牛黄、犀角、羚角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能治病。这也是我对墨产生兴趣的源头。

技艺失传,收藏增值

墨不仅有书写绘画的功能,还是许多书画家和收藏者赏玩的宝物。李湛奇告诉记者,因为环境、技术等原因,古墨的制作工艺已近失传,使得其收藏连年增值,早些年,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诗彩 墨(十锭)》就拍出了448万元的高价。“石家庄收藏古墨的人不多,市面上很多都是仿制品,要想收藏鉴赏古墨还要多学习、多看才行。

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出产的“易墨”亦崭露头角,引人注目。唐末河北、山西一带战火频仍,许多制墨工匠纷纷背井离乡逃向江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奚廷 来到安徽歙州。“在这里,奚超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赢得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赐给国姓,以此“李墨”名满天下。”李湛奇说,“由此看来,徽墨如此有名,得益于咱们河北人的精湛技艺,不过传统的制墨手艺几近失传,我们协会今后将进一步挖掘河北制墨的历史成就和艺术价值,为墨文化发展史增添燕赵亮丽的一笔。

链接

墨,汉族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形态的存在。通过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墨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会影响到墨的黏度。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较多。另有存放时间较长的墨,其致密度较高,并经过长年累月的干燥,使墨色的立体感更高,被称为“古墨”。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