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创造历史,改变未来

08.11.2015  02:39

  若干年以后,历史学家一定会以类似口吻记录2015年11月7日这个重要日子: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以一红一蓝的领带,微笑握手的姿态,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克服了会面时机、场合、身份、成果等重重障碍,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领导人正式会谈,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

  很多人在惊叹两岸政策执行层此前毫无走漏风声的严谨,更多人钦佩两岸领导人着眼于民族未来的谋略,所有人更感慨冥冥之中的某种历史牵引力,令两岸关系终究重回正途。

  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宽度,真正要迈过两岸政治鸿沟,远比只身横渡难无数倍。早在19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台湾蒋介石,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温情攻势,盼蒋在中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蒋一度动心,曾数次派国民党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曹聚仁等回大陆,面见大陆第一代领导人。双方思量重启和平谈判。可惜,历史造物弄人,两岸内部的各类重大事件,令两岸分治超过一个甲子。

  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实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两岸非正式会谈,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然而,两岸领导人层面始终差“关键一晤”。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谈的一番话,感动了台湾许多人,被台湾媒体普遍认为是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温情,着重于共同命运、中华血脉、民族复兴的深意,把中国梦与“两岸梦”完美地联结起来。这些都与习近平本人在福建连续工作17年、熟悉对岸情况密不可分。

  由此看,艰难走了66年才得以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既有前人积累的厚重情理,更有着个人特色的魅力体现。均有秘书履历的两位“先生”的细腻,在二人见面的着装仪表、举手投足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大陆方面给予台湾的对等尊重与长期耐心,更体现了习近平本人的自信、包容与善意。习近平曾说过,“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如果说个人魅力是此次“习马会”最终成行的特殊因素,那么,社会互动则是两岸领导人必须见面的宏观基础。2014年两岸贸易额为1983.1亿美元,占台湾全年对外贸易的60%左右;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941.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占全台人口20%多。两岸定期客运航班每周总班次将近1000班。

  加之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上线、两岸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等因素,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无论是人员,或者是贸易,丝毫不亚于大陆同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省份或区域,与其他省份的互动频次。

  正如习近平在“习马会”致辞中所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从这个角度看,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也是被两岸人民“”出来的。这也正是三天前“习马会”消息一宣布,两岸股市均连日大涨,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对两位“先生”见面表达的真实期盼与一致拥护。

  除了个人因素、社会期盼,世界同样在为“习马会”点赞。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的“关键域外国家”美国的国务院,第一时间出来表态:“(习马会)为两岸、为美国以及整个地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11月7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没有触及具体问题,但象征意义已经大于所有具体的成果。过去20多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朝鲜半岛局势曲折、全球分离主义盛行,“习马会”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完全对解决好自己问题的“大智慧”、“大团结”和“大远见”。

  历史没法选择,但现实却能倍加珍惜,未来更应全力创造。今天这个日子,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于对话,全球15亿华人为两位帅气的“先生”叫好,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又一个希望,再次体验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