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全球眼: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传达中国方案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5日电 (记者曹迪 郭文静)当我们回望2015年,看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时,习近平在各国际场合的演讲中所用到的“合作”、“和平”、“伙伴”等热词,一遍遍地向外传递着中国友好的声音;“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赢”等高频率出现的外交热词,也一遍遍地向外传递着中国的外交理念。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命运共同体” 是中国外交重要新旗帜
是公平公正国际秩序的新蓝图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多场外交活动中提及并解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
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的贺词中,他更是进一步强调,“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新的国际观,是把握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重要而精准的视角。“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必将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气象。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孙志明表示,当前,国际关系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各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理念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面重要旗帜,也已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主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理解和接受。2015年,中国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向世界传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正在成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新蓝图。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资料图
“一带一路” 要延伸到网上
网络应助力国家间互联互通
2015年,“一带一路”成为了国际文明交流的一抹亮色。4月,习近平访问了巴基斯坦,这也是3月底公布“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双方发布联合声明,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50多项合作文件,这也使“一带一路”建设按下了实质性推进的“快进键”。
去年5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文明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开展互联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而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更是血脉经络的社会根基。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表示,“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而更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相通。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就是要拉近人民思想交流、文明互鉴的距离,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是现实空间,网络是虚拟空间,但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郑承军教授强调,作为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建设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助力。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着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网络建设水平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该着重在网络基础建设、网上共享平台、网络经济创新、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助力“一带一路”。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文化的“共赢”是基础
要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再一次指出“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
对于“共赢”的理念,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中做过详细的论述。尽管是针对中法关系而言,但对中国外交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互尊互信、坦诚相待,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互利共赢、互惠共容,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同舟共济、面向全球”可以看作是“共赢”的前提。
而文化的“共赢”,作为国与国之间增进包容性,实现求同存异,则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文化领域的共赢除了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还要摒弃文化思维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妄自菲薄思维,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文化自信、文明互鉴。只有这样,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表示。
青年人夯实“四力”
跟上习大大“创新、务实”外交思路
2015年“习式外交”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务实”。创新在于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创造性地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依靠创新驱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创新性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务实在于不仅仅满足于外交斡旋和外交礼仪,而是出实招、接地气、强实力,靠底气谈判,牢牢控制外交的主动权。比如:主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等就是例证。
青年人应该跟上习大大的“创新、务实”的外交思路。在国际交往、交流中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呢?对此,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室表示,一是要有判断能力,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认清国际发展的长远趋势。二是要有创新能力,在国际交流中要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机遇,善于创新发展,以体现中国青年在国际交往中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三是要有合作能力,要充分估计国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斗争,但同时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一定要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广交朋友,播洒友谊。四是要有交往能力,要培育对外交往中优秀的国民素养,成为“会沟通、有礼仪、尊风俗、树形象”的国际交流中的优秀青年。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