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维

06.05.2016  23:40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永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乘风破浪,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的背后蕴涵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国际国内关系、成功驾驭中国社会航船进行治国理政的新思维,为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这些治国理政的新思维主要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所谓价值思维,就是指以价值关系为轴心的思维,其思维路径是以价值关系为思维运作的依据、出发点和归宿,以此观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就是以人民利益为轴心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尺度与标准。价值思维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驱动、规范、制约和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等等,这些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幸福为价值旨趣与目标的执政信念,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折射出“为人民”是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党的一切工作永恒的价值底色,体现了真正把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及其价值消费主体的浓厚价值意识,传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开创了执政为民的新境界,为新时期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南与行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创造,自觉地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价值尺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的价值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运用系统方法与整体方法,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系统设计,把目标与举措、路径与方法、战略与操作等有效集成,使之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层层递进、耦合互动、协同发力、一体联动的有机整体,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结构,使之涌现出新的整体功能,体现出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运用综合集成思维,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立足全局,统筹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科学发展而开出的治理良方,它系统设计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全面建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以习进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集成思维,彰显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撑”,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也都是运用综合集成思维为创造性解决我国结构性改革关键问题、以谋求社会现代化系统的整体优化提出的改革设计思路与举措,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复杂性系统,我们迫切需要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和全面性、整体性研究方法加强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从而有效破解各种错综复杂的现实难题,以实现综合施策、联合攻关、协同工作、一体联动、整体推进。例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一体构思、统筹谋划、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和系统集成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或难以单兵突进”。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保持锐意创新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系统集成”。这是对综合集成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方法,深刻体现了在社会多元化、利益差异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场景中,着眼于全局、系统、整体优化的大局,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优化配置、系统集成、综合创新,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科学方法。

三、精准思维(精细化社会治理思维)。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明多样化、社会多元化、利益差异化、生活个性化日益凸显,产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化,生产方式走向柔性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精细化,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大数据挖掘、分析与运用技术也对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基础保障。对此,学界提出了精细社会的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精、准、细、严”,它要求制度设计要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政策运行要立足乡土逻辑,社会治理要精准施策、精准配合、精准发力,实现精细化治理。精细社会的实践呼唤精准思维。精准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成大事者必以精准思维、精准作法为行为遵循,方见成效。《礼记》也有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精准思维的精髓是求真、务实、准确、到位,穷尽所能,做到极致。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思维,一贯追求精准化做事方法。2014年5月9日在视察中办时他指出:“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细节之处显水平”。2014年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他又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当前,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问题治理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攻坚战略,他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他在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上提出“八项规定”、“三严三实”,强调对干部进行“精准化培训”;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他提出“主动出击,贴身紧逼,精准发力”,“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他还提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果”,他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精准有力”。如此等等,都是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潮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审时度势、应势利导、乘势而为,着力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精准思维。精准思维的关键是聚焦“精准”,它要求善于捕捉精准信息,实现精准认识、准确判断、细处着眼、实处发力、精准施策、协同推进,从而实现精细化社会治理。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工作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确立精细化(精准化)社会治理思维,意味着社会治理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它有助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人性化,提升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效率,加快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步伐。

四、质量效益取向的实践思维。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在此背景下,治国理政既要注重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也要重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改革要“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大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求真知、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说真话、报真情、做实事、求实效”。在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他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在2016年新年贺辞中说:“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质量和效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这些工作,关键是要五大发展理念进头脑、进决策、进行动,真抓实干,取得实效”。这些观点深刻地体现了他求真务实、承接地气、以质量效益为取向的实践思维,体现了他更加注重狠抓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努力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的唯实精神,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提供了牢固可靠与切实管用的思想支撑与行动保障,必将引领我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蹄疾步稳中获得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问题导向的矛盾思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针对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和谐、实现内外联动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针对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问题导向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在治国理政思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体现了他自觉鲜明的矛盾思维。他指出:“聚焦问题,抓住关键,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并强调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深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要敢于直面问题,矛盾面前不躲避,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这一系列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思维与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事物、研究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破解难题、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背后,反映的是求真务实、正视矛盾的科学态度,是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挺身而出的责任意识,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攻坚克难的主体能动精神,是自觉清醒的忧患意识与励精图治的勇气智慧,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魄力。问题导向的矛盾思维是我们党直面矛盾,回应挑战,攻坚克难,科学驾驭中国社会发展航船,乘势而为,因势而进,披荆斩棘,不断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思想法宝。它为我们提供了直面现实、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上述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方法,以鲜活生动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创造、中国魄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思想基石。深入研究并不断提炼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法与规律性成果,将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