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7.10.2014  11:05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决定着文艺的性质和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72年前,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的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古今中外,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文艺工作者投身现实生活,触摸时代脉搏创作而成,无一不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以现实深度赢得艺术高度。

    当前,河北省文艺繁荣发展,创作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精品,但脱离人民、远离生活,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等不良创作倾向仍一定程度存在,有的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种种不良倾向的产生,根源就在于一些文艺工作者偏离甚至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的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或者只有“身入”没有“心入”,结果是体验蜻蜓点水、创作闭门造车;有的不去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文化需求,在浮躁的市场中跟风创作,满足于对流行作品的仿作、续作、改编;有的以阳春白雪自居,以孤芳自赏为乐,自以为高高在上,实则是“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将这小悲欢当大世界”。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一针见血。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的一项基本要求;脚踩坚实的大地,是决定文艺创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对于作家来说,最主要的,是不使生活中断,长期地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里去,熟悉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原始状态的文艺,创作的源泉,才能永远像长江大河一样。”“荷花淀”派的清香,应该来自于孙犁先生对这一理念的坚持和践行。近年来,我省文坛涌现出一批力作,中国影视界刮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河北风”,“文艺冀军”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这同样得益于优秀文艺工作者从河北悠久丰厚的文化中汲取了营养,从河北人民火热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灵感。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中国梦·赶考行”中的奋斗人生,刻画“善行河北”里的最美人物,描绘“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程中的动人篇章,让灿烂的文艺之花盛开燕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