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莫会“家乡外交”有哪些看点?

15.05.2015  18:40

习近平陪同莫迪参观大慈恩寺

  “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特别感谢他。”印度总理莫迪今早6点25分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发出了一条微博,其中一张配图是自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西安大雁塔下认真交谈的情景。

  5月14日至16日,莫迪对华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印之后,两国领导人的又一次重要互动。中国最高领导人在首都北京以外的城市专程会见外国元首,尽管这样的安排在中国外交史上并非首次,但仍属罕见。

  “今天,我们如约在我的家乡相会,感到格外高兴。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家乡接待外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会见开场白时就提及这次“打破惯例”的活动。“希望你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习近平对莫迪说。

  莫迪此行首站定在西安,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艾哈迈达巴德到西安:开启家乡外交模式

  时间回溯到去年9月,习近平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首站去了莫迪的故乡——古吉拉特邦。到访当天正是莫迪64岁生日,他亲自安排并陪同习近平访问自己的家乡。彼时,两国领导人在古吉拉特邦手摇纺车的画面在中国广为流传,莫迪还在故乡宴请习近平。一时间,“‘故乡庆生’开启中印外交新模式”成为佳话。

  那次访问中,中印两国领导人就深化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一致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为未来5到10年中印战略合作作出规划。期间,习近平向莫迪发出邀请:下次访问中国时到他的家乡西安去看看。

  与古吉拉特邦一样,西安也是中印友好源远流长的例证。习近平回忆道,去年你专程陪同我访问你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介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古吉拉特邦研习佛经的情况。玄奘法师回国后,就在这座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共同参观大慈恩寺,回顾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就是要推动两国友好交流,为中印关系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陕西是习近平的家乡,这与此前习近平前往莫迪的故乡有所呼应,莫迪“履约”而来,这种精心安排,体现了双方对访问的重视,显示了中印领导人的个人友谊,也可以向外界展示两国抛开分歧的决心。此外,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将这里作为首站有特别的意义。

  “家乡外交”渐成新外交形式

  莫迪的“西安之行”,在最短时间内观看了西安最具特色的名片:近距离观看兵马俑、登西安古城墙;参观佛教文化之地大雁塔、大兴善寺等。同时,他还带来了印度的国树——菩提树。习近平指出,1954年尼赫鲁总理访华时向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赠送了菩提树,6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已枝繁叶茂,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一个生动象征。

  这不是习主席任内的首次“家乡外交”。2013年9月,习主席首访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总统盛情邀请他到自己的故乡撒马尔罕看一看。他说,您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大国领袖,熟悉中亚历史。习主席欣然接受,他表示,撒马尔罕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我的家乡陕西也是这样一个地方。中乌闻名互鉴对话可以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夯实文化基础。

  作为外交领域的“新名词”,“家乡外交”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

  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家乡外交”确实是新名词。从实质上讲,与“庭院外交”、“庄园外交”相似,都是首脑外交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中美两国元首曾在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会晤,都取得很好的成果。“瀛台夜话”也是这种形式,可以让对方在轻松的气氛和场景中,更好地相互了解。与谈判桌上的外交相比,“家乡外交”显得更亲切、更亲密无间、更友好。非常有利于气氛的营造,更能增进互信。这种非正式的接触,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外交成果。

  家乡外交反映 两国务实合作的积极意愿

  有分析人士指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印两国领导人在此会面亦反映出对于推进两国务实合作的积极意愿。这或许也成为此次“打破惯例”的现实动因。

  正如会见时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印都面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中国梦和印度梦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伟大梦想,相互契合,相互促进。

  此番是莫迪就任总理之后,第一次对中国展开访问,综合舆论分析,莫迪就任后在经济合作方面对华拓展和加深对华合作意向非常明显。就像去年习近平和莫迪的双边会晤中,莫迪提出要推动中印关系实现从“英寸”到“英里”的飞跃。

  西安习莫会已成为“家乡外交”的一个新样本,并对中印两国关系实现进一步发展作出特殊贡献。会见中,两国领导人都对前景表示乐观,正如习近平对莫迪说,相信你这次访问将会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新进展。莫迪也表示,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本文综合新华社、中新社、新京报、华商报等报道)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