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影业的新好莱坞“型格”
“Studio+Nefllix+Apple” =一个互联网版的好莱坞?
过去几年,乐视已经是个震撼了中国互联网的故事。下一步,它打算震撼的是好莱坞。
2015年即将结束时,乐视的又一个大动作还在吸引眼球。12月5日,乐视网(300104.SZ)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公告》,宣布正式启动“乐视影业”注入事项并承诺在30个自然日内(即2016年1月5日前)披露方案。
待合并完成,乐视就能搭成一条迷你的互联网版好莱坞产业链。过去它曾对资本市场讲过Netflix的故事(乐视网),也讲过苹果的故事(乐视手机、电视、汽车等互联网终端),欠缺的一环只剩内容。现在来补足这个故事的是Studio——乐视影业。
乐视影业CEO张昭承认:“我们在人才储备上还和好莱坞有很大差距。”但这支团队在国内已经是“梦之队”。在“触网”之前,张昭本人就已是业界大佬,曾任光线影业总裁,于2011年底和乐视创始人贾跃亭一起创建了乐视影业。2013年如雷贯耳的大导演张艺谋加盟乐视影业,担任艺术总监,随后又签下了陆川。今年,又有著名导演徐克、新生代电影领军人物郭敬明、加上长期合作的李蔚然等青年导演加盟。论中国影视公司最强阵容,乐视影业已经实至名归。
之前外界曾猜测,这群影视大咖会做一间独立的上市公司,就象华谊、光线、博纳那样。坊间给乐视影业的估值至少几百亿元人民币。
但事实上,贾跃亭和张昭正在谋划一幅更宏大的蓝图,它可能改变全球“内容+硬件+互联网”的格局。
在乐视影业即将注入上市公司之前,是时候揭开它的面纱了。
让内容“为人民服务”
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过去几年乐视影业在艺术上受到过不少“非议”。他的一位老朋友、著名导演,因为孩子反复看《小时代》系列电影生气又不解,和张昭争论。
张昭说:“小时候我们也偷偷去看有比基尼女郎的电影,为什么我们老了,我们就变了?”
随着年龄、生活环境的变化,用户的审美本来就有变化,不能一概而论。这位过去曾提出电影“产品经理”论的CEO,现在给乐视影业提出的内容策略是“为人民服务”,根据用户需求生产电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几年乐视影业出品电影路径有些“杂乱”,既有《小时代》、《熊出没》这样的垂直用户电影,又有《归来》这样的大情怀。
“为人民服务”背后的驱动是互联网。
互联网把电影发行渠道从“有限货架”变成了“无限货架”,过去电影除了拼制作,还得拼影院排片等周边资源,变成了“抢货架”的游戏。但目前在网上只要内容好,用户就能不受限制地观影,所以内容决策也相应变化。
“互联网让内容的创造力大大提升,所以内容决策也出现了变化。看谁最创新,谁冲击力最大。”张昭说:“我们不再仅仅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好坏作为标志,而是更多以创新作为标志。”
乐视影业那么多“分众”电影就来源于此。当然,作为资深电影人,张昭也不会抹杀电影大工业。他几次提到“漫威影响了好莱坞”,乐视影业也需不断在电影大工业平台上持续再创新。
看过上述逻辑,就很容易看懂乐视做内容的方法论。
首先,他们会针对用户做需求细分,找到相对精准的受众。这是更“互联网化”的内容生产逻辑。
其次,利用乐视独特的平台优势,根据屏幕细分。比如手机内容,主要是年轻人在看,智能电视内容主要是家庭用户。
“未来的内容不仅是互联网的,更是物联网的。”张昭说。未来四五年,乐视都会持续打通各种终端,最终实现“多屏、一云”。2016年的重点作品《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就横跨多终端。先在100所大学中找用户征集创意,拍成MV,再陆续推出网剧、电影,让用户在手机、智能电视、影院内都有合适的内容看。
让商业滋养艺术
乐视影业并非放弃了艺术,反而,张昭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为了更好的滋养艺术。他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电影人的悲哀,那一代导演都曾担心未来无电影可拍。
好的作品是需要养成的,乐视影业的养成方式是让IP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
首先,乐视影业从2015年起开始发力大制作。除了陆川的《九层妖塔》、张艺谋的《长城》,还有以郭敬明的《爵迹》为代表的一系列针对青年导演的制作计划,“让有才华的年轻导演登上电影工业化的大船”,张昭说。
其次,乐视影业要走出去。2018年底,好莱坞就要进入中国,中国也应该进入世界。2015年美国AFM电影节期间,乐视影业宣布与好莱坞达成包括《长城》在内的13部电影项目合作,同时宣布与狮门影业、黑马漫画公司(Dark Horse Comics)、《狮子王》导演罗伯特·明可夫(Robert Minkoff)达成合作协议。
第三,和网络融合的内容要占50%以上,因为新一代观众和创作人都在成长,一定要紧跟用户需求。
第四,注重垂直场景。比如亲子题材的《熊出没》系列,让电影进入客厅。张昭还特意说,“也不能忘了喜欢《归来》的白头发的观众”。
张昭说:“互联网就像印刷术,当时新印刷术被发明后,新的文字不断产生。”期间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不成熟,好莱坞也曾遇到这个问题,但“需求量太大,不成熟也要上。把创造力的驱动者角色还给观众,乐视来做成产业平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时代》系列,总票房破十八个亿,是国产片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系列电影。《小时代》是青春片,服务的是一群固定观众。用户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刚开始触碰现实,面临着校园友情、爱情的考验。但这些共鸣集中在毕业前后两年,所以乐视影业的策略是,趁着目标用户还需要这样的精神共鸣,连续推出作品。甚至在拍摄第三部的时候,有人提出要不要把内容变得更“成人化”些,但最终制作团队反其道而行之,把片子拍的更“学生”。“因为这才是目标用户最想要的。”张昭说。
为了实现全球化,乐视影业已经积累了100多个优质题材。不过这些题材还不是张昭心目中的IP:“IP的载体不重要,甚至知名度都不重要。必须能把它和某群相同价值观的用户链接在一起,实现品牌化。”
对于用户链接,乐视还有独门利器——用不同终端,和用户产生关联。2015年,内容行业抢IP到疯狂,但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营销问题。张昭说:“不能和人群实现品牌链接的IP是没有价值的”。无论代表Netflix的乐视网,还是代表着苹果的各种乐视超级终端都能实现用户的触碰和关联。
让Glocal改造好莱坞
全球化是乐视影业的大战略。但张昭要的也是“融合”,不是“颠覆”或者“取代”。
乐视影业今年11月在好莱坞宣布的《长城》等13部电影只是乐视内容全球化的开始。既然好莱坞能集合全球最优质的电影人才,那么理论上乐视影业也有可能用实力让好莱坞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
其实,2015年“国际化”是不少中国影视公司的战略,从华谊兄弟、万达到阿里影业、华策等。但这和乐视影业的“全球化”有所区别。
和震撼中国的乐视故事一样,乐视影业希望生态先行,将互联网式的电影生态布局到全球。张昭说:“全球化必然是本土化的,我们不会只讲中国故事。建立了全球的互联网电影发行体系后,拍印度电影也有可能。”Global+Local,乐视影业正在谋划的是Glocal布局。
对于这项大工程,乐视硬件的海外拓展已先行启动,全球33个国家、660个CDN节点的云布局已经完成,乐视影业是硬件上的软实力。由于工业化程度较深,船大难调头,目前好莱坞还没有乐视这样的“生态互联网+影视”的模式。就互联网本身来说,“生态+内容”的互联网,也是互联网的新阶段,两者的碰撞可以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
固然乐视影视体量比不了好莱坞,但有机会不断试错、合纵连横,反而是乐视的优势。
此时就容易理解乐视影业注入乐视,而并非独立上市的初衷了。从大趋势上看,“内容+硬件+互联网”迟早会来,只是早晚。分拆了,就不易实现这些化学反应。
这个庞大的梦想,成功自然不容易。但已经站在了未来面前,不去努力实在遗憾。
张昭说:“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全球顶级的影视公司,可以和好莱坞‘六大’竞争,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我希望乐视是其中可能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