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王陵陈列馆接待游客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
游客在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前合影
游客参观馆内仿制展品
游客观看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游客在展馆内参观
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中山国历史
游客在欣赏古代文物
馆内文物展示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大殿
“大家看,这个方壶、鼎和圆壶,并称为中山三器,这些展品都是仿制品。三器上铭文的书法、篆刻等,优美流畅,很有研究价值。”11月24日,讲解员在介绍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内的展品。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今年刚刚落成开馆,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陈列馆坐北朝南,建筑造型模仿春秋战国时代宫殿的台榭式建筑形式而做。内由大殿、东厅、西厅三部分组成,通过多种现代手段全方位展示了神秘王国中山国的历史脉络、中山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中山国遗址的保护规划。
大殿位于整个展馆的正中央,陈设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分布,两侧的木质方柱以斗拱形式承托顶部框架结构。斗拱的实例应用最早即见于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中山王议政大殿左右两侧的案几上陈列有中山国出土的精美器物仿制品。
西厅以《神秘王国——战国中山》为主题,其中央的中山古城复原沙盘可以看出,中山国都城的选址、设计、布局从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先进的。
整个都城依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的桃形。古城周围的地理形势较为险要,它以太行山脉为屏障,其南、西、北十公里处均为太行山的群山,向东则为冀中大平原。因此如面临战争,退可入太行山,进可直下大平原。古城建在北高南低的滹沱河北岸台地上,北邻东西灵山、牛山,南临水流湍急的滹沱河。城外东西两侧为高坡,东西城垣外有源自灵山的自然河沟,自北向南弯弯曲曲流入滹沱河。
河沟起到了护城的作用。在城址外东面的高坡上,还有一个叫“召王台”的遗址建筑基址,现存高度8.2米,士兵站在8米高的高台之上,向远处瞭望,以抵御来自东边入侵的敌人,召王台也与城中北部的小黄山遥遥相对,便于侦察敌情,相互传递信息。
孙子兵法中对雄城是这样描述的,“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而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城址显然就是依照这样的军事防御原则建立的。
东厅主要展示了对中山国遗址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中山国研究的成果。正中为中山国都遗址公园规划沙盘,四周陈列主要展示从发现中山国遗址开始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中山古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维模拟影像展示了中山国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呈现出中山国遗址保护与发展的稳健步伐。
下一步,陈列馆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开展厝墓、桓公墓的保护和展示,扩大展示面积,增加展示内容。另外还要加强文化体验项目的建设,如陶艺体验、制作拓片等。
中山王厝铁足鼎、夔龙饰刻铭方壶和子资圆壶并称“中山三器”。中山王厝铁足大鼎上有铭文77行,每行6字,最末行1字,加上12个合文,共469字,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文字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方壶外壁刻铭文450字。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说明此壶是王厝十四年伐燕大胜后,选用燕国铜器熔铸,歌颂了伐燕功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尤为重要的是铭文追述到中山国几代先王,填补了史书对中山王系记载的空缺。
20世纪70年代,当时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的一些大土堆上取土,结果在刨开的土堆中发现了很多大瓦。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闻讯赶来,鉴定出大瓦属战国时期宫殿建筑所用之瓦。考古发现了古中山国王陵王厝墓、桓公墓等,出土了宏大的“中”字形大墓葬群,“山”字形礼器,豪华的车马坑,新奇的葬船坑,还有19000余件珍贵文物。
中山王厝墓有六座陪葬墓,疑似墓主人为国王的世妇、嫔、妾等。墓前置有两座车马坑,一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其中葬船坑的设置在北方古代墓葬中是非常罕见的,这种埋葬布局及坑位组合为后世汉代多墓室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同时反映出中山人在埋葬布局上的先进性。
中山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于东周列国的夹缝中生存了210余年,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一次次以弱胜强,并在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山国史上最有作为的国王厝,在位的十余年间,将国家治理的国富兵强,先是参与五国相王,又伐燕取得大胜,带领中山国走上了鼎盛。(文 郝子朔 图 双鹏飞)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