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何不叫停地方限购松绑?
又要发挥市场活力,又维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又要稳增长,又推改革。楼市正是这种双重矛盾的所在。
早报特约评论员 田享华
日前,“沈阳全面取消限购”的传闻,一度成为大事件。但随后沈阳市相关部门就澄清未取消限购,然而媒体调查发现,沈阳确实对个别政策条款进行了“微调”,比如,把限购对象从家庭缩小为个人。
从“坚决否认”到“部分证实”,这样的新闻并不只是出现在沈阳,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出现了楼市政策的微调或松绑。有意思的是,这些政策出台多半都有些忸怩,各地政府都不太愿意承认。
其实,经济形势欠佳,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丝毫不亚于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救市”的举动也事出有因。在许多地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既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也拉动了GDP的增长。也正因为这种“利害关系”,从上到下传递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到了地方就容易被打折,而在给楼市松绑的问题上,一些地方也就难免显得特别积极。
何以故?新一届中央政府在楼市的问题上,并未如上一届高举“调控”大旗,但也没有明显放松的迹象,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一些地方政府谨小慎微,不知如何是好。
一方面,一些地方之前既在房价高涨时加了“限涨令”,而在楼市遇冷时也补上“限降令”,公权力如此明显地干预房价,折射出了“有形之手”的错位。而在这类问题上,李克强总理曾经明确说:“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楼市的行政限购也需要早点换成市场调节,所以地方政府的松绑举措也未必完全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中央决定也习惯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上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中央政策落地确实容易遭遇打折或者变味,也因此出现了“政策不出中南海”的说法,而且延续多年。以至于最近李总理为政策落实不到位“拍了桌子”,并部署督察组督促政策的落实,防止新举措被地方束之高阁。
又要发挥市场活力,又维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又要稳增长,又推改革。楼市正是这种双重矛盾的所在。求得皆大欢喜的结局,目前并没有完美的方案。
不过在楼市之外,中央与地方还是能够找到许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领域,比如日前召开的8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就说:“各级政府要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善破难题。”
具体而言,比如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出台系列的“微刺激”,包括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加速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定向降准”等举措。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以及简化合并增值税征收率来减轻企业负担,这些政策尽管不会像“四万亿”那般立竿见影,但精准“微刺激”少了许多后遗症,对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更有利。
回到楼市的问题上,外界也不必夸大中央和地方在此的分歧,确保今年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才是重头戏。
事实上,最近一些地方的楼市松绑,但中央有关部门并未叫停,从中可窥见中央提出的“创新调控思路,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思路,正在被各部门、各地方领会消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