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遥感监测绿皮书露真容 水气治理成效显著
中科院近日发布了我国遥感监测绿皮书。绿皮书显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10年,我国耕地变化最大,但总面积并未降低。大气污染以2013年为界,近三四年来空气质量整体好转。众多业界人士指出,以绿皮书形式将遥感监测成果进行出版,在中国尚属首次。
遥感是目前人类快速实现全球或大区域对地观测的唯一手段。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下文简称《报告》),科学客观地呈现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历史变化,可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据悉,《报告》是中国遥感界发布的第一本遥感监测成果绿皮书。《报告》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经济社会发展25项指标中的7项,基于卫星数据而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的评价指标,相当于用“天眼”查看中国陆地及其近海岛屿的现状及变化。而这也意味着,中国目前已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相结合的对地观测能力,实现了从跟踪向并行乃至部分领跑的转变。
从覆盖范围来看,此次发布的《报告》围绕我国的土地利用、植被状况、典型城市群区域大气状况、粮食生产形势、水资源与水环境等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其中一大亮点是介绍了用卫星看各地的植被变化趋势、大型地表水体浑浊程度、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分布等。
在大气质量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污染物持续集中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严重退化。遥感科研人员通过监测2010—2015年中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全面呈现了“十二五”以来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的时空特点。其中重度浑浊大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
但2010—2015年全国平均大气浑浊度在整体上呈现降低趋势,总体二氧化氮浓度季节变化显著。对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我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氮浓度的降低以及2014年之后PM2.5浓度显著降低,有力证明了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施行是有效的。”
水约占人体重量的70%,俯瞰中国的“水”成为科学家的重要任务。据中新社此前报道,这次报告收录了2001年至2015年中国水分盈亏状况,2000年至2015年中国大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状况,以及2000年至2015年中国湿地面积和类型的时空分布变化。报告称,总体来看,过去16年间大型地表水体浑浊程度有下降趋势,诚如清洁水体个数从48个上升到63个。
也就是,虽然年间有波动,全国优质水体个数仍维持上升态势。此次《报告》还首次发布了2000—2015年全国大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状况监测成果:2015年全国大型地表水体浑浊程度空间分布显示,西部水体以清洁和较清洁为主,东部水体以浑浊为主。对此,人民日报在日前的报道中称,东部平原湖区水系发达,经济发展较快,河川径流和湖水搅动等因素导致了东部平原湖区多数为较浑浊水体。
而在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协同发展总体格局方面,《报告》认为,目前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城市群规模结构存在明显“断层”。
据了解,遥感监测绿皮书未来计划以每年一本的频次更新。“十三五”期间,遥感监测绿皮书将继续发布对我国土地利用、植被状况、典型城市群区域大气状况、水环境状况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雄安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