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事实数据“亮”信心

31.08.2015  02:21

   【保持定力提振信心】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扑朔迷离,也使中国经济受到影响。面对一些不负责任地对中国经济的指责,专家怎么看?实际情况怎样?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我在两三周之前增持了中国股票,这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前景感到乐观。”著名投资家罗杰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

   看数据:不是“拖累”是动力

  罗杰斯增持中国股票的信心来自哪里?

  “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同时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推进,很多行业将出现投资价值。”作为投资家,罗杰斯关注的是中国稳定的发展前景和蕴含着巨大盈利空间的投资机会。

  罗杰斯的态度代表了当下一些国际投行的观点。一系列数据说明,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正在不断释放。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7%的增速“含金量”较高,符合预期目标。尽管与以往相比,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从我国经济体量来看,7%仍是不低的增速,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继续优化,民生不断改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不久前发生的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大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经济脱实向虚、投机性资金急剧膨胀、资产价格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结果。

  “2009年以来,美国股市上涨幅度超过180%,实体经济累积增长只有9%;欧洲股市累积上涨幅度超过70%,实体经济却萎缩3%;日本股市上涨超过60%,日元汇率贬值近40%,实体经济增长不到4%。2009年到2014年,全球股市平均上涨幅度达150%,实际GDP增长不到5%。这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失衡,危机必然发生。此次剧烈调整原在意料之中,美联储日益临近的加息预期是导火线。”向松祚用一连串数据佐证他的观点。

   说事实:中国经济亮点多

  尽管今年我国机械行业增长低于整个工业行业,但机械行业的亮点同样突出。

  7月的车市,新能源车的井喷是最大的亮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7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19307辆,销售16884辆,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3.3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我国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增长新动力正在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孕育成长。

  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平稳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前7个月民间投资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继续快于整体投资,高技术制造投资增速高于工业投资1.9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投资则低于工业投资4.8个百分点。

  从要素投入看,经济增长正在更多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前7个月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大幅增长56.7%,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企业收入和利润明显快于整体工业;同时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5.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

  “中国经济亮点很多。”向松祚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庞大的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体,有些新型行业发展得不错,服务业增长也较快,部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进展,出口结构继续升级换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

   谈前景:有能力完成目标任务

  “我们有进一步创新和运用宏观调控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较大余地。”李克强总理告诉大家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哪里,并且明确表示:“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7月份以来,中国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投资增长的后劲有所增强。1月至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到位资金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回暖,1月至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1%和13.4%,比上半年提高2.2和3.4个百分点。

  随着“互联网+”行动向更广领域拓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在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大战略”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各地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的对接,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的新引擎、新载体、新样本作用突出,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祝宝良指出。

  向松祚强调,要认识到经济下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认识到过去的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不再适用,政府、企业家、投资者都要转变理念,立足长期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不能再指望货币和财政宽松来创造奇迹。

  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空间。目前,多项前期改革的效应逐步加强,一系列酝酿良久的改革蓄势待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透露,国企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不会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