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第一抹微笑”持续到青奥会的最后一刻
沧州东光的90后小伙于晓飞,代表青奥会志愿者接受央视采访
■开幕式时,于晓飞(左一)和志愿者们在禄口机场自拍。(本人提供)■于晓飞在进行志愿服务。
第二届南京青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激战正酣,运动员们以优秀的成绩和健硕的身姿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然而,这次体育盛会上一位来自沧州的90后小伙也被广泛关注,他代表本次青奥会志愿者接受了央视《新闻直播间》采访。他叫于晓飞,出生于1991年。他说,青奥会是继奥运会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二大国际体育赛事,能做一名志愿者他感到非常骄傲。
讲述
代表志愿者接受央视采访 自豪
8月1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青奥会志愿者进行采访报道,来自河海大学的于晓飞同学代表志愿者接受了采访。一夜间,这位来自沧州东光的90后小伙“走”进了国内千家万户。“晓飞,你好棒!我在新闻直播间看到你了!”“开学后,一定要跟国学社同学们交流下心得”……老师、同学、朋友,纷纷打电话、发信息表示祝贺。
于晓飞是志愿团队中的交通志愿者,驻守于南京禄口机场。记者采访于晓飞时,他还坚守在青奥会志愿者的岗位上。从讲话的声音中听得出来,于晓飞很激动。“现在没有接待团队,咱们可以多聊会儿。”他说,在接受央视采访后,这是他第一次接受来自家乡记者的采访。
于晓飞所在的团队有6个人,每天负责迎接来南京参加青奥会的国际奥委会成员、裁判员、运动员等团队。作为一名志愿者,能为青奥会这一国际体育盛会服务,尤其代表志愿者接受央视采访,这让他内心感到很自豪。
“比如说昨天发了120辆车,肯定要喊240遍,接第一班,送走最后一班。像昨天晚上,我们就凌晨两点多回宾馆休息,今天早上七点就得过来,七点半有一班乘客就得接。”这是于晓飞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这一幕已经深深地在于晓飞脑海里烙下了印记。“接受央视采访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于晓飞说,在后期的志愿服务中,他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青奥会中国第一抹微笑 保持
南京青奥会于16日开幕,然而,于晓飞等6名志愿者早在12日就投入到了志愿服务行列。于晓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接待了包括奥委会成员、裁判、运动员等超过5000人,其中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200余人。这两个数字对于一个6人团队而言,是相当庞大的。
“青奥村欢迎中心请注意,禄口机场13点26分,苏AZ769X,两位尼日利亚籍乘客已发车。”类似这样的话,于晓飞记不得得喊多少次,更记不清在什么时间喊过。最累的时候,每天服务近20个小时。曾经有段时间,接待团队特别多,连续好几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而且中午不休息,甚至吃饭都成了问题,午饭经常挨到晚饭点,才能抢着吃上一口。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于晓飞和伙伴们仍坚持微笑着接待每一位参加青奥会的成员。那一刻的微笑,被誉为“中国第一抹微笑”。“乘飞机来参加青奥会的人员都会第一时间抵达禄口机场,也就是说我们南京第一站,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于晓飞说,这个称呼让他和小伙伴们感到很温暖。
然而,于晓飞和小伙伴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次,一位牙买加籍运动员丢失了一个包裹,由于车多而且登记材料有漏洞,造成寻找出现困难。一位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召集于晓飞等6名志愿者开会,并在乘客资料卡上增加诸如国籍、乘车牌照等多项内容,以保证参加青奥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那段时间,我们实在是太累了。”于晓飞哭了,其他的志愿者也跟着掉了泪。
第二天,于晓飞和小伙伴们整理好材料后,仍然微笑地为每一位青奥会人员服务。“我们要让‘中国第一抹微笑’持续到青奥会最后一刻。”于晓飞信心满满地说。
被赞“so good!” 他们累并快乐着
累,是志愿者们共同的感受。然而,快乐也是他们一个美好的感受。
青奥会开幕式,于晓飞是和小伙伴们围坐在机场通过笔记本观看的。在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大声喊出“小伙伴们,让我们来自拍吧”的那一刻,他们心情无比激动,纷纷拿出手机配合开幕式进度。“后来,我们把照片传到了网上,有很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转载我们的照片。”于晓飞笑着说。
禄口机场,在那一刻幸福停留,又从那一刻继续涌动,不同国家的青奥会运动员、裁判继续接踵而至。于晓飞和小伙伴们与他们成了朋友,虽然只有浅浅的一面之缘。
一次,一位外籍老者在机场丢失了物品。志愿者们到处寻找未果,这时于晓飞在推行李车时发现一个红色袋子,看到老者紧张的神情,他立即上前询问。“it's mine!”老者拿过红色袋子,不停感谢,并拿出国家徽章与他交换。目前,于晓飞手中共有13枚不同的徽章。
机场人来人往,类似的事情常有发生。有一次,一外籍团连续三四天陆续有成员抵达禄口机场,外籍团长在享受到志愿者的帮助和服务后,伸出大拇指,用英文夸赞说“so good!”
“我把这次志愿者服务,看作是一次‘旅行’。”于晓飞说。虽然旅途很累,但却收获了快乐。每当这些青奥会成员等待大巴出发时,他和小伙伴们都会与他们聊天,谈谈中国文化、南京历史。最后,在一片欢乐声中,一一击掌告别。
骄傲
父母到饭店吃饭庆祝
回忆起在中央台看到儿子的那一刻,于晓飞的父亲于炳法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告诉记者,当时老两口都哭了,他们以儿子为荣。于晓飞告诉记者,他们家族里有个QQ群,他把接受央视采访的视频传了上去,亲戚朋友都看到了,都非常激动。
儿子作为志愿者“登陆”央视,做父母的自然开心。为此,于炳法带着老伴特意到饭店里撮了一顿。暑假前,于晓飞给父亲打过电话说,这个暑假可能回不了家了,他要加入青奥会志愿者服务队。对此,于炳法大力支持,他告诉儿子,不用担心家里,好好工作。
然而,由于母亲的牵挂,于晓飞还是回老家东光住了12天。这12天,于晓飞除了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网上搜集青奥会的资料,或者给身在南京的志愿者同学发信息、打电话,询问培训进度等情况。于晓飞的母亲邢淑霞说,在那12天里,儿子与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青奥会,以至于现在,他们也能骄傲地跟别人谈上点关于青奥会的事。
后来,于晓飞回到了志愿者团队。由于一段时间没跟家里联系,邢淑霞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当听到儿子沙哑的声音,同时得知儿子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息时,邢淑霞的眼泪又掉了下来。然而,于炳法说,没有付出哪来收获,儿子在历练中不断成长,他们为之自豪,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生活中,于晓飞在父母眼中是个孝子。每次离家时,他都会倒掉垃圾桶里的垃圾;买够了冰箱里的菜;添满了水缸里的水……
鞭策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大一刚入学时,于晓飞就加入了河海大学志愿者服务队,并很快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学校,他积极帮助老师处理一些班级里的事务,替同学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出了名的热心人。“人人帮助人,世上没穷人;人人管闲事,世上无难事。”于晓飞说,衡水枣强县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的这句话让他记忆犹新,而且一直鞭策着他进步。
后来,于晓飞加入江苏慈善总会,成了一名志愿宣传者。“我喜欢志愿服务,因为能帮助别人。”于晓飞说。每次他碰到乞讨人员,都会力所能及地帮一下,即使被骗也无所谓。于晓飞说,10个里面有1个是真的,就算没白帮,因为他真的需要这一口饭菜充饥。
有一年端午节,天空飘着细雨。早晨,于晓飞发现生活区门口有两位老人在乞讨,中午回宿舍时,他们还在那里。于是,于晓飞跑回食堂买了两个粽子和包子送到老人面前。“这是一种安慰,如果不给的话,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件事。”于晓飞说。
采访结束时,于晓飞告诉记者,志愿者就是要无私无怨地为别人服务,在帮助别人时收获快乐。这次青奥会,他付出了许多,同时也得到了成长。
□本报记者 于海宁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