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浪潮来了!”——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30.09.2017  09:23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

  和早些年来华的西方记者、作家不一样,他们来华是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关于未来,他们争论不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第四次浪潮也罢,大数据论,人工智能论,万物互联论,或中美并肩,或中德领衔,不一而足,但有一点却高度一致:中国正站上浪潮之巅,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不仅是未来学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最近一个月接连盛赞中国高铁和移动支付,还谦虚地称新加坡已经成了“乡巴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连续抛出“硅谷开始山寨中国”等评论……

  倒是中国人自己不以为然。前段时间,20国青年票选中国新“四大发明”,还被人吐槽老外“大惊小怪”,因为被选上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早已是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对于东西方眼下戏剧性的认知反转,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感慨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现在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为何会这样戏剧性反转?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只有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才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

   为什么是中国?

  这是个好问题。

  硅谷投资人、科技畅销书作者吴军近日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也说,过去几百年,中国接连错过几次科技革命,现在终于把过去落下的课程补上。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而场景和技术一直都是人类科技史的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的商业场景,中国的路径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先有了搜索技术,才诞生谷歌这样的美国传奇;而中国先出了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宝,然后短短十余年间催生引领世界的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中国浪潮的缩影。

  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好的场景和技术都集中在一个国家。而这次,两个“轮子”分道扬镳。这也是为什么奈斯比特坚信,人类这波新浪潮,将由美国和中国并肩引领。

  此外,西方未来学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的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还因为眼下在中国发生的变化,和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人才的集聚。

  当下,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人数首超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占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此外,奈斯比特在一次采访中还提到,和信息革命时代的美国一样,中国开始密集出现像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世界级明星企业家,“让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存在”。

其次是技术的突破。

  很多中国人可能还不知道,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技术已经赶超美国,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海外的1/3-1/2,领先世界;

  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

  中国超级计算机在全球超级电脑前100名中分别占据第1、2、42、67、74、77、78、86、91和第96的位置,领先世界;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

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领先世界;

   第三是中国人的生活正让世界向往。

  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几乎所有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可能都不用带了,因为脸就是钱包……

  2017年9月,杭州一家肯德基上线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开启“靠脸吃饭”时代。

   第四是中国的输出能力。 每次浪潮的引领者,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都会成为那个时代各国学习的对象。眼下,中国也开始具备这样的输出力,这正是未来学家们提出的“中国浪潮”的直接表现。

  先来看看中国周边,不少国家已开始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引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眼下,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坐中国高铁周游世界不再是梦;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此外还有泰国版今日头条、马来西亚版淘宝、新加坡版闲鱼……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再看世界,中国人的移动生活正在影响世界。法国巴黎春天、英国哈罗德百货、芬兰航空、挪威邮轮、南非观光巴士、甚至连北极圈都接入了支付宝,“你好谢谢支付宝”,成为老外必学的三句中国话;在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迪拜等全球上百个城市的街头,都出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

  “中国浪潮”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连《经济学人》这样严谨的老牌杂志也发出感慨,“西方用户正在经历着一个被中国成功商业模式所塑造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对移动商务的未来有所了解,它就不能只盯着硅谷,而应该将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获得感最汹涌的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那就是,这波新浪潮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极其明显的获得感。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无论是蒸汽机文明还是电力文明,英国与美国都没有摆脱这个宿命。

  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的变短——

  科技的伟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基础学科研究催生科技创新与商业落地,不断引领人类向前,另一种是把领先的科技场景化、商业化、普及化,从而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显然,中国将第二条道路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浪潮”的背后,站着强大的中国

  上述对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和20国青年票选出来的新“四大发明”高度重合。

  新旧“四大发明”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集中在同一个时代井喷式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是在宋代发明或规模化应用。

  但为什么宋代没有掀起一次人类浪潮,成为世界中心?这是问题所在。历史上的每场科技革命和浪潮,从来不是靠某个领域技术的单点突破就能实现,它还需要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

  试想,没有前几年中国政府大规模投“铁公基”项目,物流业不可能以今天这样的速度发展;没有对通电、通网这些基础设施的重金投入,中国移动互联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一中国经验,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在学习。和中国相比,美国这两年的铁路、公路都显得落后了,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那么努力去推动大项目投资导向,搞美国版的“四万亿”。

  里夫金也很强调政府的作用,他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说:“要想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政府必须把基础设施搭建好,为通信、能源和交通的升级变化提供好基础条件。

  此外,没有中国政府对创新的包容与支持,金融科技也不会一路超英赶美,走在世界的前列;没有中国政府对量子计算、超级电脑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以及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的突破式进展,中国互联网公司也不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反过来倒逼技术进步……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是信息革命时代典型的美国顶级精英,现在,他越来越坚信,中国如果沿着现在的战略规划继续前进,并且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他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取得全球的中心地位。

  巧合的是,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过完100周年的生日。回想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美国彼时也正准备着迎接建国100周年的到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一次,历史兜兜转转了上千年,终于轮到中国,再次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如果要给它一个更具体的描述,那就是——中国浪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