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10.12.2014  12:08

与部分发达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联合国利马气候大会进入关键的部长级会议之际,台风“黑格比”正肆虐菲律宾。发展中国家应对极端天气的软肋再次显露。

而与部分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在积极贡献资金、传授技术、分享经验。不少国际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认为,中国正在成为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

尽力资助 中国急公好义

尽管发达国家承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应对气候变化,但20多年来,涉及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有关谈判进展不大。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气候基金方面,其启动基金也只筹得93亿美元,甚至没能达到已缩水至1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12月8日,“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在利马举行,据中国参加利马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自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累计安排了2.7亿元人民币(约合4400万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几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向小岛屿国家、欠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国家提供了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中国还与乌干达、布隆迪等12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的谅解备忘录。

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张高丽副总理宣布,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把每年的资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提供600万美元,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传授技术 中国以身作则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动节能降耗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示范,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有机结合。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当地的环保标准,为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称“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指出,环境署非常赞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勇气。环境署与中国同济大学共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在北京建立高效照明技术合作中心,这些项目都可以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近些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已有数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最大风力涡轮制造商和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商之列。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计,201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已产生26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球该领域就业岗位总数的40%。

分享经验 中国积极相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合作不仅限于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解决本国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寻求全方位解决方案。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设计符合其本土发展特点的解决方案,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无疑更有帮助。

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了一些收获,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解振华承诺,中国愿将这些经验、教训和技术成果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共享。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指出,南南合作机制对所有参与方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分享已有经验的做法获得了广泛认可。

(新华社利马12月9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