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从“论文大国”变身科技强国
新华社天津6月28日新媒体专电(“新华视点”记者翟永冠、邓中豪)每年论文发表总数世界第二、科研经费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应世界第一,但是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科研能力已有很大进步,但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仍任重道远。
论文、经费世界第二 但仍非科技强国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研发开支仅次于美国,接近欧盟的总和,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二位,理工科人才供应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位与会业内人员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与日俱增,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仍不完全相称。
《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在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中国也有很高的评价。但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的力度还不够,科学研究在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方面还不足,中国在创新方面还有些落后。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但能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非常少。”正在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庞大的论文数量脱节,并且由于重大科技突破偏少,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未充分发挥。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表示,尽管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实力与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的软肋。
科研资金投入短视、科研转化严重不足
近些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6年排世界第2位,但篇均被引用次数较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由“论文大国”迈向科研强国仍需多重突破。
刘积仁认为,相对于欧美科研强国,我国对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仍比较短视,三年五年就要成果,很难出现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科研创新。评价体系方面,往往依靠发表论文情况进行考评,大量研究人员把心思放在写论文上,阻碍了许多有用的科研创新出现。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校长雪莉·安·杰克逊认为,中国在应用性研究方面力度很大,但对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偏少,这并不合理。“比如发现引力波的实际用处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发现引力波依靠的工具非常先进,可以直接帮助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宁波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曹聪认为,我国在科研转化方面仍然偏弱,对于许多大学科研人员来说,做科研是为了发论文获奖,缺乏转化动力,甚至立项起就没打算转化。
除此之外,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认为,在大量政府科研资金涌向体制内研究机构的同时,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支持却很有限,而企业恰恰是最有动力的主体。
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还有多远?
根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仍任重道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世界第一,研发资源非常丰富。加强科技创新,要让企业市场主体更有动力,也要加强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多方形成合力。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实质性创新偏弱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科研创新应该引入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同行评价。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加强自主创新,攻占世界科技前沿,对我国意义重大。应改革目前科研体制中不合理之处,在科研管理、经费投入、考核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鼓励科研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