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走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医精神在这里传承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11月月度人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先生。” 1月14日,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走进国家卫生健康委现场交流活动上,葛均波受邀作为访谈嘉宾,与大家分享他几十年来服务百姓健康的心路历程。
伴随着高昂的音乐,一身中国风的葛均波走上前来,开口先道出了一段奇妙的缘分。原来,在他之前访谈的嘉宾也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葛均波尊敬的前辈,是他十几年前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的推荐人,“在这里见到陈老师我非常激动,刚才他的访谈也让我很受教育。”
葛均波口中的这位“陈老师”,就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仁爱大医——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医生。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同时开始学习如何做一名医生,当时很激动。到现在88岁了,仍然是非常鲜活的记忆。”1949年,陈可冀考入福建医学院(现已改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长达70年的医学生涯从此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入了中医领域,这一干,就是60多个年头。60余年来,他把青春和心血全部献给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提出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创新中医药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之一。
活动现场,陈可冀向观众讲述了祖国历经7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医疗条件设施较差,患者大都是面黄肌瘦。”他说,如今,我国经济、科技、医学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变得更健康、长寿。
当主持人海霞问到“您对后辈有什么嘱托”时,陈可冀的回答既平实又真诚,“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我做了一辈子中医药结合工作,非常希望能够用现代科学方法将中医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是陈可冀对后辈医者的期望,这也是葛均波报答陈可冀当年知遇之恩的方式。
“只有将陈老身上的大医精神传承下来,才能不辜负他当年对我的推荐和信任。”葛均波怀着这种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大医精诚”的标尺来鞭策自己。面对患者,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葛均波说,对病人,关怀和治疗同样重要。如果医生能把病人当作家人去关怀,患者及其家属能把医生当亲人去对待,很多误解和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他和我非亲非故,素未谋面,却非要撑着病体,坚持到现场看着造影结果为我制订治疗方案。”活动现场,一封患者的来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原来,早在2000年6月,这位患者重度心绞痛,多次治疗但效果不佳,绝望之际来到中山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几支主要的冠脉明显堵塞,最严重处竟堵掉95%。当时,得知情况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的葛均波坐着轮椅匆匆赶来。因为患者病情严重,葛均波便住在医院里为患者医治,顾不得自己身体的病痛,他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给予患者深切的关怀,直至将患者从病魔中拯救出来。
“葛医生是院士,头衔一长串,然而,据说他最珍视的称呼是‘医生’,因为‘医生’意味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我退休前是教师,我最珍视的称呼是‘老师’,叫一声‘葛老师’,是我对他发出的崇敬心声!”18年后,这位患者再次发病,被葛均波治疗康复后写下了新的信笺。
此时的北京正值隆冬时节,而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报告厅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却被共同的温暖包围着。在这个舞台上,两位家喻户晓的医生相遇了,他们共同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活动现场,大医精神的内涵一次次地被“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讲述着。而在全国各地,“大医精诚”4个字被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演绎着,他们接力奋斗守护着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