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熊市中“曲线救国” 中国大奖赛3天到场人次16万
本报记者 谢笑添
三天累计到场人次16万,入场观赛人次14万,今年的F1中国大奖赛再度复制了票房火爆场面。昨天的正赛中,奔驰车手罗斯伯格、法拉利车手维泰尔与红牛车手科维亚特分列前三。上海市副市长、F1中国大奖赛组委会主任赵雯,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主席、F1中国大奖赛组委会副主任詹郭军,上海市体育局局长、F1中国大奖赛组委会副主任黄永平为获奖选手颁奖。
正规渠道一票难求、多处看台座无虚席,在听惯了关于F1行业整体趋于萎靡的批评的如今,中国大奖赛看似毫无征兆的爆发多少带着些逆势上扬的意味。过去13年来,F1中国站的发展并不止于赛事自身影响力的扩大,更在于国内赛车文化的逐渐形成。
经济得失非唯一考量
在经历了早年的“烧钱”与亏损后,F1中国站的盈利得失成了每年赛前被一再问及的问题。然而,在上海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看来,仅从经济角度衡量这项顶级赛车赛事的得失多少有些偏颇,它具有着多元且难以量化的价值取向,譬如对旅游业的带动以及对国内汽车文化的培养,而这也正是F1中国站如今正处在的发展方向。
从汽车博物馆内考究、精致的老爷车,到CAS改装车展,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赛道”外的水景广场搭起了契合汽车文化主题的众多展台,成为赛道之外令车迷流连的另一大去处,更有甚者甚至专为各类展览而来。水景广场看展,“上赛道”外听引擎轰鸣,成了一道具有中国特色的奇景。这些车迷的到来无助于F1中国站票房的增长,却成为汽车文化发展普及的部分。
从展台的布局与选择性招商,水景广场内的展览前期花费了组织者的不少精力。在F1其余分站赛中,难觅类似景象。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多数F1分站赛来说,其所承担的任务仅限于满足赛场内的商业开发,赛场外却对赛车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甚少,而过高的姿态也是如今F1运动遇冷难以忽略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便是姜澜也承认,对于办赛者来说,只为追求经济回报或毫不在乎经济回报而进行的资金投入都是不理智的,“社会效应的考量比重更大,但商业利益的考量是赛事可持续办下去的根本条件。”为更好地吸引观赛者参与,本届赛事降低了门票收入,而大幅增长的观众数量反倒让票房出现上涨。在人流激增的情况下,为保证赛事的顺畅运转,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上海申通地铁、上海移动、嘉定供电公司等多方提供保障,而这也为上海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一系列可借鉴方案。
宽广舞台盼深度参与
过去一年,体育产业的爆炸式增长让高端体育赛事版权成为了众人哄抢的珍贵资产。然而,对于版权的概念,不少人依然停留在对其虚高价值的盲目崇拜,而在对其开发的认知上则处于仅仅懂得通过转播权分销盈利的传统思维。在姜澜看来,高端的赛事版权资源能挖掘出中端的变现能力、低端的参与度,形成丰富的产业链,而水景广场的打造就是F1多元价值的体现。
另一大鲜活的例子则在于,F1落地后对于其它赛车赛事落户申城的带动作用。仅就上赛场而言,除F1中国大奖赛外,每年还会有包括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等13项赛事在此上演。而在上海市区内,众多商业性质的卡丁车俱乐部也在蓬勃发展着。
只是令姜澜仍感到遗憾的是,对于F1这样的技术研发型平台,国内厂商却依然大多停留在过去的传统广告思维。“多数厂家只懂得肤浅地花钱追求曝光,而不是技术的分享。”中国第一位F1正式车手的横空出世,第一家深度参与F1赛车研发、甚至组织车队的国内汽车厂商的出现,对于如今已有抬头趋势的国内赛车市场而言,任何技术相关的本土元素的出现都可能成为催化市场爆炸式增长的爆点,而这则并非费尽心思办好一场F1分站赛就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