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20.11.2015  22:21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耿幼壮教授应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之邀,来我校举办了两场讲座。

11月16日下午,在外国语学院114教室,耿幼壮教授作了题为《神迹与幽灵——西方文学艺术中的神学与政治隐喻》的讲座。他从希腊神话和圣经文本切入,以跨神学、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学的视野,通过细读各种形式的文本,揭示了宗教(政治神学)、金钱(经济学)和艺术(美学)在历史上复杂的相互作用。他概括指出,在从古代到近代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宗教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似乎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但是,从十九世纪开始,随着德国古典美学和和浪漫主义的出现,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精神向往的集中表达。与此同时,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已经出现的关于市场与美的分析,在马克思那里发展为对于金钱与宗教、资本与拜物教的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指出了经济活动取代宗教与艺术的趋势。随着市场成为无所不在的支配性力量,经济取代了艺术和宗教的地位,并进而获取了一种超验性质,货币、资本、市场、消费等似乎都成为神学概念,同时也成为信仰的问题。这一历史演进过程,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郭小丽博士主持本场讲座。

17日上午,在文科群A座420教室,耿幼壮教授作了题为《特里•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及其意义》的讲座。他首先介绍了伊格尔顿的著作在国内的翻译及研究状况,认为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或回归)这一话题仍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充分关注。随后,耿幼壮教授从一手文献出发,重点结合伊格尔顿早期的神学著作《作为语言的身体》、《新左派教会:新左派“神学”提纲》以及出版于2001年的自传体著作《守门员》等,对伊格尔顿的神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联,以及他的神学回归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之间的关联作了细致入微的阐释。最后,耿幼壮教授希望大家密切追踪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以便对伊格尔顿的学说旨趣作出一种贯通的把握。

两场讲座信息量大,问题意识强,引起在场师生的思考与共鸣。针对师生的提问,耿幼壮教授逐一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邢建昌教授对两场讲座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耿幼壮教授“于不疑处存疑”的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以及用文本说话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研究生院的师生聆听了讲座。

耿幼壮,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主编、《世界汉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代表性论著有:Between East and West/Word and Image、《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书写的神话:西方文化中的文学》、《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等。

(供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