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机电高端发展之路
装上创新的“发动机”
——中友机电高端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吴 温
通讯员 冯战平 张泽旭
在河北中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刚投用不久的新厂区,一台可进行金属3D打印的机器人,最是让人大开眼界。而这样的机器人,目前国内只有两台。
对于全市农业机械制造行业而言,这台机器人的背后,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如董事长李满友所言,“穿新鞋、走新路”的中友机电,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等途径,为企业装上了创新的“发动机”。
“从公司诞生之日起,‘我要创新’的理念就始终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科技创新被摆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李满友说。
对科技创新的坚持,多年来,中友机电形成了独有的多位一体产品开发体系,创新性地采用“以我为主、整合资源”的“独门绝技”,走出了一条高端发展之路。
设备创新
3D打印“DIY”金属零件
中友机电的两个厂区位于鹿泉市大河镇,隔一条乡间公路南北相望。不过,占地300多亩的新厂区里,明显更多了几分高科技色彩。
在制造车间南端,“胳膊”可伸长2米、“头”可360度旋转的激光焊接机器人,正安静地“看着”技术员将一个不锈钢花纹板固定在操作台上。输入程序、启动,一声“咔哒”声刚落,只见机器人便长臂舒展,缓缓“伸”向焊接部位;点点激光从喷头处均匀喷出,在作业面轻轻划过……
仅仅55秒后,作业完毕。记者看到,焊接处光滑、美观,丝毫没有普通焊接常见的发黑、发灰的变化,甚至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迹。
“这是一个法国某大型超市用的不锈钢花纹板收银台面,对外观要求非常高。”技术员杨金府告诉记者,别说这样的焊接质量人工无法企及,速度更是让人望尘莫及:机器人作业10分钟就能焊接一个,而人工则要半天,之后还要进行打磨、修光等。
其实,焊接只是这个机器人的一项“技能”。更厉害的是,它还能进行增材熔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3D打印。而且,和常见的塑料打印不同,它操作的是技术难度更大的金属3D打印。
“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制造工艺的颠覆。”李满友告诉记者,所谓的金属熔覆,就是在材料本体上覆盖一层合金复合材料,使设备对应增加耐高温、耐磨损或耐腐蚀的属性。根据客户需求,哪怕是航空发动机、深海石油钻头,需要什么性能,只要根据模型编辑好相应的程序,便可让机器人熔覆在材料上,大大缩短了制造时间、减少了材料消耗。
比如,农机具传动轴容易磨损严重,通过数小时甚至几分钟的合金熔覆修补后,农机具的工作效率、使用寿命便可提高5-8倍,柴油能耗却可降低30%左右。
据了解,中友机电共有100多种合金粉末,可根据产品需要和工矿环境,调配出符合的熔覆品质。这些合金粉末通过机房外的送粉机,用氦气、氩气进行“气体传送”,通过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给量非常精准,“输送粉量的正负差不到3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技术创新
1/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
漫步于中友机电的各个车间,像机器人这样的高端自动化设备还有很多。仅以一个制造车间为例,各种从德国、日本等地进口的全自动折弯、钣金等生产设备价值便达到3亿多元。
不过,设备创新也只是公司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正像李满友所说的那样,企业发展必须创新,要“穿新鞋、走新路”。不仅要有新厂房、新设备,还要在思想意识,在产品档次、技术含量,乃至销售模式、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做到精准制造、精密制造,服务于高效农业,推动企业发展“加速度”。
12行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是中友机电的“明星产品”。在车间内,这台臂展超长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机具前设肥箱、后置种箱,可以精准播种玉米,一穴一粒,不漏播、不重播;而且,12行播种同步,播种玉米的行距精准保持在60厘米、株距20厘米。省工、省力、省种子。
最有新意的是,工程师们还在机身安装了GPS和控制器芯片,设备作业到什么位置、播种了多少亩地,都能精确测算;设备自身也能实时监控播种情况,播种时断播、误播会自动报警、停止作业。
一系列新产品的背后,是中友机电不断增加的科技实力。
据总经理赵建民介绍,中友机电仅今年便已取得5项专利,总专利数达到30项。每年的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占到了销售收入的10%以上。
如今,公司又有了新打算。
比如,与大型的农业合作社联合社合作,根据对方的种植类型、土地面积等“私人订制”,给出了更适宜的配套农机方案;为大型农场或承包户推出代种、代收或者设备租赁业务。这样一来,农户花相对少的钱即可享受到全程机械化的服务了。
“借力”创新
40%的总收入来自新产品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满友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他说,很多人认为农机装备“傻大笨粗”,其实农机装备对制造工艺的可靠、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精尖行业。也正是因为如此,促使中友机电围绕技术等核心资源,“以多方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打通相关科技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优势资源互补。
截至目前,公司合作的单位便有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农机院、中电科54所,以及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十多个研究机构和高校。
在公司样机库,记者看到仅2014年一年,新开发出来的产品便达到12种以上。而每台新产品都带有一套电子监控设备。这便是公司与54所合作的一个“结晶”——中友机电将54所的“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在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上。
尤其在今年,中友机电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利用公司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产品,承担“渤海粮仓”80%以上科研攻关项目,并作为全省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一系列创新能转化成多大的收益?“创新的力量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无形的,更是长远的。”对此,赵建民表示,技术创新在为产品增加卖点的同时,也必然会提升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从而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据介绍,除了畅销国内,中友机电的系列产品还卖到了非洲、东盟、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益便可达到总收入的40%。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