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

08.10.2015  11:30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开去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近日获诺贝尔奖。消息传来,人们再次热议中医药发展。

究竟应该如何审视中医药的价值?中医药资源尤其是经典名方我们挖掘得够不够?……就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专门采访了中医药界人士。他们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科研处处长李杰,从医50年的天津武清中医院前院长陈宝贵,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朱婉华,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实验室主任、丁香园中医版版主朱贲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副研究员张小敏。

采用科学态度

深入研究才是正道

问:从屠呦呦获诺奖,尤其是治疟疾的青蒿素的诞生过程看,应如何审视中医药的价值?

李杰:喜悦的同时,确实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中医药如何真正去传承和创新。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少些浮躁,真正采用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才是正道。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准确定位,我坚信中医药会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朱婉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中就蕴藏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智慧,如根据人中的长短可以判断子宫大小、从眼血管可以判断肝病的预后等。

中医药资源挖掘得“远远不够

问:中医药资源尤其是经典名方我们挖掘得够不够?还有多大空间?

仝小林:继承是创新的源头。中药与西药研究最大的不同点是中药有几千年的人体试验,这是世界医药学中无与伦比的宝藏。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中医药人一定要充分挖掘老祖宗的智慧,为现代医疗服务。

朱贲峰:远远不够,现在只是冰山一角。

张小敏:无论是从经典名方、还是民间秘方挖掘,都远远不够。根据经典名方创制的各个医院的院内制剂,就是宝库。我们需要一套有利于这些资源在治病救人、知识产权、医药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摆脱现代医药体系的依赖,解放传统医药的生产力。

植物药“西化”是新药研发途径之一

问:屠呦呦获奖是否可以说是中医药的胜利?您如何看待中药以提取有效成分为主的现代化问题?

仝小林: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屠呦呦的最终成功,有赖于现代科学、现代药学的技术,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典型案例。

朱婉华:屠呦呦获奖说明植物药“西化”是一种新药研发途径,不过也只是一种,不能统领全部的研发模式。中药复方有君臣佐使,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日本就把《伤寒杂病论》里的经方视为宝贝,不需要新药研发就可以在药厂大规模生产。

张小敏:提取有效成分的现代化做法可以有,但是要警惕以此否定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和成果的观点。我们的危机在于,很多人在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没有危机意识。我们要用法律保障自己独有资源的自主权、主导权、知识产权。

朱贲峰:眼下,最紧迫的是高水平的中医研究,以中医思维、中医方式研究现代社会碰到的新疾病、新问题。

面对复杂性疾病:

中医药有巨大潜力

问:诺奖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是否会引发国外医药巨头研发植物化学药的风潮?

仝小林:面对当今人类社会多发的老年病、慢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等复杂性疾病,中医药有巨大潜力。治疗复杂性疾病,需要多种思维的碰撞、多种技术的相互补充对接。中医药对疾病的整体观和对待病人的个体化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系统生物学、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无论从思维模式还是研究的技术手段上,都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创新。

朱贲峰:我想会的。1998年辉瑞公司就向我们征集过中草药验方。

陈其广:国外药企在华早就布局研发中心了,不明摆着就是想走青蒿素的路吗?

张小敏:面对世界性的医保难题,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中医药自信,利用独有的中医药资源,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走中国特色的解决世界性医保难题之路。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