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民主生活会为何沦为“完美话剧”

22.06.2014  10:09

  “大同小异的情节,似曾相识的句式,换汤不换药的剖析,皆大欢喜的总结,这些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内容成为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新华社文章称之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

  这段时间,各地各级党组织相继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炼出了不少提高班子凝聚力、洗涤领导干部思想灵魂的金言金句。新华社近日发表述评,批评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本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参会者遮遮掩掩,生怕“伤人害己”,那些频频出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用词,暴露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通病。

  我坦承自己“出差基本上是坐飞机,很少坐火车、汽车,在医院看病从不排队”,你反省自己“前不久家人来探望,动用了一次公车进行接站,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和虚荣心在作怪”;甲县县委书记批评县长“你对重点工作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担当意识不强”,乙县政法委书记就依样画葫芦,批评县委副书记“你工作积极性不够,服务不主动,服务质量不高,甚至遇事踢皮球”……大同小异的情节,似曾相识的句式,换汤不换药的剖析,皆大欢喜的总结,这些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内容成为民主生活会的主题,继而成为各媒体重点报道的新闻,新华社文章称之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如此形容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

  民主生活会是《党章》规定的党内民主的基本形式,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障和实现党员监督权利的重要制度渠道。近期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个别民主生活会之所以沦为多次彩排的“完美话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少数地方和部门的民主生活会制度松懈废弛,有的长期不召开民主生活会,致使这项制度形同虚设。现在“突然”要求召开民主生活会,这些地方和部门手足无措,慌乱中勉强安排会议,但对批评和自我批评完全没有概念,只能临时抱佛脚,事先对“批评”涉及事项、用语和措辞等进行彩排,以求在会上表演得像模像样、完美无缺。如果这些地方和部门的民主生活会已成为成熟制度,不但定期召开而且有实际内容,那么即便要求在同一时间集中召开,这些地方和部门也断不会如此忙乱,以至于要多次彩排或“抄袭”他人发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行使参与权、批评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证。民主生活会的参会者虽然以党组织班子成员为主,但同样也要体现普通党员作为权利主体的广泛参与,体现普通党员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然而,在沦为“完美话剧”的个别民主生活会上,我们除了看到领导干部之间隔靴搔痒式的“批评”,看不到普通党员的积极参与和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或者毋宁说,正是在日常党内生活中,普通党员参与和实现党内民主的渠道不畅通,无从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才使得少数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完全没有尊重和保障普通党员的参与权、批评权、监督权的意识,而是热衷于上演“自我表扬与相互抚慰”式的“完美话剧”。

  党内民主不仅仅是执政党内部的民主,扩大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民主生活会不但要体现普通党员的参与和监督,还应当体现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先导性、引领性,体现普通群众对重大事项的参与和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如果群众利益在领导干部心目中有足够的分量,如果领导干部对人民的权利、人民民主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敬畏,那么他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同时也是面向群众的发言,他就不会对“群众”只字不提视而不见。

  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彩排后的“完美话剧”,凸显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关环节的短板,揭示了扩大党内民主并带动人民民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民主生活会只有开成求真务实、货真价实的“民主会”,才能真正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痼疾,推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