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求职信息被出售 网站无责?

15.10.2016  08:08

商品买卖,买家愿意买,商家愿意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些商品是非法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最近,省会的李女士向一家网站购买了一些商品,不过这些商品非常特殊,不是实物,而是一份一份的个人信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网站,可以出卖个人信息呢?

为了能尽快招到员工组建团队,李女士想到了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的人员信息资料,于是就联系了赶集网石家庄分公司。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女士最终和赶集网签订了合同,以每份一元钱的价格购买了一万五千份个人简历。按约定,赶集网先期提供三千份简历,剩余部分在以后陆续补齐。李女士在交了第一期的全部费用3000元后,得到了赶集网提供的一个账户及密码,可当她打开账户时却发现有问题。

可是没过多久,李女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接连出现问题之后,李女士决定终止合同,并要求赶集网退钱,但是双方多次协商,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记者按照李女士提供的密码和账户,顺利进入赶集网内一个简历的页面,发现这些简历中包含了求职者详细的个人信息,年龄、学历、联系电话一应俱全,这样的信息买卖是否合法呢?

记者发现,在赶集网提交求职简历之前,必须同意一份由赶集网发布的免责声明,其中明确表述,与网站付费合作的企业和个人有权查阅求职者的详细信息。这样详尽的个人信息,如果一旦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其严重后果想必大家都清楚。那么赶集网是如何验证合作者的身份的呢?记者随后以信息购买者的身份,拨通了赶集网的电话。

近年来,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甚至是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多发,已经引起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赶集网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这一点,赶集网显然也意识到了,因为记者发现,在他们的免责声明中还有这样一条,那就是如果因为这些信息出卖给合作企业或个人,造成一切不良后果都与赶集网无关。

求职者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网站,一是信任,二是出于找工作的需要。网站设立一份免责服务条款,是不是就可以拿着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光明正大地卖钱?!这里面有没有误导消费的问题?网站有没有尽到完全的告知义务?况且,对信息购买人的资质不进行审核确认,这种行为已经极大危害到了求职者的信息安全。在我们想尽办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当下,这家网站的行为无异于逆流而上、自欺欺人。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更希望这家企业能多把心思用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