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市民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英烈
人们自发前往,了解抗日英烈事迹,表达心中敬意
昨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近2000名市民自发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烈。“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成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而且这里还安葬着17位进入国家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烈士们,就决定来这里看一看。”昨日上午9时,一对老夫妻从高新区家中赶到烈士陵园。
缅怀
纪念碑前 鞠躬表敬意
昨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站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几位白发老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敬意。
“华北地区抗日英雄层出不穷,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发生百团大战、陈庄歼灭战、藁城梅花阻击战和深泽宋庄阻击战等。”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说,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17位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的英烈。
“这17位成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的英雄中,除了多数人熟悉的白求恩、柯棣华和马本斋外,其他英烈的事迹也许陌生却同样需要大家铭记。”作为一名退休教师,王阿姨说,自己今天才知道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安葬着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原型人物王溥。“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关敬陶从伪军营垒中起义的爱国壮举,原来是以英烈王溥的事迹为原型的。”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王溥牺牲了,年仅33岁。看完王溥的事迹,65岁的王阿姨眼睛湿润了,她说,这个周末自己要带两个孙子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让他们铭记那段历史。
白求恩的遗嘱感动市民
在白求恩墓前,工作人员讲起白求恩遗嘱的故事,让参观者唏嘘不已。“在遗嘱中,白求恩惦念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临终前他把自己的随身物品做了细致分配,字字句句渗透出满腔热忱和友爱。”这位工作人员说,白求恩在遗嘱里不仅提到,将自己的财产都分配给需要的人,此外,还提到了应该如何让边区的群众、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给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小王说:“人家一个外国大夫能不计报酬为咱们中国做那么多,咱们应该念人家的好,多向人家学习。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我们更应该铭记白求恩这种跨国界的大无畏精神。”
参观老兵摄影展 心里感触万分
昨日,烈士陵园里的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还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老兵摄影展。该摄影展是志愿者李君放利用3年时间走访平山老区280余座村庄,为150多名老兵拍摄的肖像照中的一部分。看着昔日年轻勇敢的抗日将士们,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有的身材都已变得不再挺拔,参观者心里感触万分。“我们怎么能不珍惜今天的生活?这来之不易的日子都是这些老人们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市民张先生由衷地说。据悉,昨日该老兵摄影展共有1800多名市民前来参观。
了解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处处渗透着“纪念”
在现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给参观者讲解烈士陵园的前世今生。为了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上的革命烈士,1948年秋,经朱德提议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开始修建,195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21万平方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较早、规模较大、建筑艺术品位较高的著名烈士陵园之一。
从1948年到2014年,66年过去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也在不断地升级改造。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全国第一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不断地在更新自己的使命,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呈现出一幕幕新面孔。在这里转上一圈,你会发现它的主要建筑物都离不开纪念两个字: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亭、董振堂纪念碑亭、赵博生纪念碑亭、铭碑堂、革命文物厅、影视厅、白求恩墓、柯棣华墓、烈士墓区和著名烈士铜像区等,每个建筑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都让参观者无不感动。
在这座烈士陵园里,让参观者感慨的不光是建筑物。翻开陵园的宣传册,记者还发现,这里安葬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民族英雄马本斋等318位团职以上革命烈士。安放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651位英雄模范、革命烈士及老红军的骨灰。“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能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瞻仰他们的事迹,唤回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我觉得很有意义。”昨日,一位正在烈士陵园参观的老人说。
□本报记者 赵晓华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