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全科医生:培养好,更要留得住

08.03.2018  15:02

  全科医生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两会期间,全科医生也成为代表、委员提及的高频热词。

  全科医生数量要大增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95亿元,建设近600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累计投入200亿元,支持开展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全面实施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定了730个全科专业住培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提出,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大量优秀的全科医生。但目前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从长远看,未来全科医生的数量肯定要多于专科医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说,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大多数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问诊和基础检查化验都由全科医生完成,病情需要才转往大医院”。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不断补充和细化,工作量逐年增长;我们中心的门诊业务量人均达到了全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大多数医生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但核定年收入尚不足三级医院医生的一半。待遇低成为社区机构吸引人才的最大障碍,使得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也有自己的困惑。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清华认为,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与我国持续深化医改的方向和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分级诊疗、做好慢病管理、开展家庭医生签约,都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全科医生。

  普及全科医学理念

  王建业坦言,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重要性的社会认识还不够,仍需就此加强健康科普和宣教。应逐步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和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方向,打通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的通道。

  王建业表示,着力建设全科医生队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展健康管理。“如果居民和患者能够接受持续、规范的健康管理,很多早期疾病在基层就能够得到有效诊治,将大大减少晚期疾病患者的数量,节约医疗卫生资源、节省医疗费用支出;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并不一定在某一个疾病领域有精深的造诣,但其掌握的医学知识面一定要更宽更广,这是医学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当遵循的理念,据此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韩清华表示,加快构建全科医生制度,应推动更多的大医院建设全科医学学科,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师资,同时将全科医学力量适当下沉至基层,承担起为基层培养更多全科医生的责任,更好地实现与基层的对接。

  留人需政策引导

  “我们培养了很多医学生,但也流失了很多;与此同时,基层仍然大量缺乏合格的全科医生,出现这种情况让人很痛心。”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建议,应鼓励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成为全科医生,从顶层设计上对准入制度做出调整,允许其在接受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后注册成为全科医生。

  如何让全科医生能够安心留在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韩清华建议,应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资源投入可向基层加大倾斜。毕宏生建议,对现有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部门可以放在医学院校,授予有相应师资队伍和能力的学校资质,参照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培训。

  吴浩建议,根据服务地区人员实际数量及服务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核编可实施动态管理,依据其上一年度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避免人浮于事或负荷过大。对于年度收支有结余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性绩效。鼓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社区家庭、慢病患者签订有实质服务项目及年度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契约服务,通过规范服务,合理进行健康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认为,医学院校应实行分类管理,一部分院校应该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医科大学王砚蒙副教授表示,云南等边疆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底子薄,缺口巨大的全科医生可以从转岗培训而来,希望国家有更进一步的规范。